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果我们的设计有缺陷,受伤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那些把生命托付给建筑的人们。

    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工程师的使命感。

    调查工作进行到第五天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案例。

    那是绵阳市区的一栋商住楼,建于2005年,按说应该执行比较新的抗震设计规范。但奇怪的是,这栋楼的破坏程度远超过了周围其他同时期的建筑。

    这不对劲。陈教授看着检测数据皱眉,同样的地震烈度,同样的设计年代,这栋楼的破坏应该不会这么严重。

    我们仔细检查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钢筋的实际直径比设计图纸标注的要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明显不够。

    这是偷工减料。一位专家愤怒地说道。

    不仅如此,你们看这个节点的处理。我指着一个梁柱连接处,设计图纸上要求的箍筋加密区完全没有按照规范施工。

    陈教授的脸色变得非常严峻:这种情况必须上报。我们要对每一个数据负责,不能让这种问题再次发生。

    当晚,专家组紧急向上级部门汇报了这个发现。很快,相关部门启动了调查程序。最终查明,这栋楼的施工方和监理方都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到,建筑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制度问题,甚至是道德问题。

    技术可以不断进步,规范可以不断完善,但如果没有严格的执行和监管,再好的技术也保护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陈教授对我说。

    在灾区的第十五天,我参与调查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停止直接的救援行动。

    那天下午,我们正在一处废墟进行技术测量,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呼救声。

    快来人!这里有个老人被困在里面!

    我和几个专家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跑向出事地点。那是一栋倒塌的民房,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被压在预制板下面,只露出半个身子。

    老人家,您还好吗我趴在废墟边大声询问。

    我...我腿动不了了,好疼...老人的声音很虚弱。

    这种情况很危险。老人被困的时间已经很长,如果继续拖延,很可能因为肌肉坏死导致生命危险。但贸然移动压在他身上的预制板,又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我快速观察了一下现场的结构,发现了一个可行的救援方案。

    我们可以用千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