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王工程师告诉我,你在现场的判断都非常准确,救援效果很好。理论知识可以学习,但实践经验是无法替代的。而且,我们需要的正是你这样的年轻人,因为未来的建筑安全要靠你们这一代来保障。

    我想了想,答应了下来。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更是为灾区重建贡献力量的机会。

    第二天,我跟着专家组开始了建筑损伤调查工作。团队一共十二个人,除了我这个本科生,其他都是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

    我们的任务是对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受损建筑进行详细的技术调查,记录垮塌模式,分析失效原因,为制定新的抗震设计规范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一站是都江堰的一所中学。这所学校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采用的是当时常见的砖混结构。地震中,整个教学楼几乎完全垮塌。

    大家看这里的破坏模式。陈教授指着废墟说道,典型的脆性破坏,墙体开裂,楼板整体下沉,没有任何延性。

    我仔细观察着破坏截面,发现了一个细节:教授,您看这里的钢筋直径和间距。

    陈教授顺着我的手指看过去,皱起了眉头:钢筋直径只有8毫米,间距超过了300毫米。这完全不符合现在的抗震设计要求。

    那时候的设计规范确实存在缺陷。另一位专家补充道,对地震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抗震构造措施也不完善。

    我们在废墟中仔细测量每一个数据:钢筋的直径、间距、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节点的连接方式。每一个数字背后,都隐藏着导致建筑垮塌的原因。

    方志强,你觉得这种结构的主要问题在哪里陈教授问我。

    我想了想:首先是整体性不够,各个构件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其次是延性不足,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脆性破坏。第三是抗震设防烈度偏低,没有考虑到这个地区可能遭遇的强震。

    分析得很好。陈教授点点头,这些问题在那个年代的建筑中都比较普遍。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调查了十几处不同的建筑废墟。有住宅楼、办公楼、学校、医院,也有工厂和桥梁。每一处废墟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也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多的是对工程师职业责任的理解。

    你知道吗陈教授在一个废墟前对我说,每一个工程师设计的建筑,都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梦想。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