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一份特殊的邀请函:四川大学要授予我荣誉博士学位,表彰我在建筑抗震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

    重新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园,我想起了十七年前那个在图书馆里复习结构力学的大学生。那时的我绝对想不到,一场地震会彻底改变我的人生轨迹,让我走上了这样一条充满使命感的道路。

    方志强校友的成就,是我们川大土木工程系的骄傲。在授位仪式上,校长这样介绍我,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知行合一,什么叫科技报国。

    仪式结束后,我应邀为土木工程系的学生们做了一场讲座。看着台下那些年轻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理论,而是一个关于选择和坚持的故事。我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从汶川地震说起,讲述了在废墟中的救援经历,讲述了立志研究建筑抗震技术的决心,讲述了从学生到专家、从研究者到创业者、从技术开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历程。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关键节点,这些节点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方向。我对学生们说,十七年前的那场地震,就是我人生的关键节点。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使命。

    一个学生举手提问:方博士,您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工程师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是立身之本。其次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传统,突破技术瓶颈。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明白自己的技术是为了什么,为了谁。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技术人员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技术的社会作用。我继续说道,我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有温度的工程师,用技术服务社会,用创新改变世界。

    讲座结束后,很多学生围过来继续交流。其中一个女学生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方博士,我叫李小雨,是土木工程系大三的学生。她自我介绍道,听了您的讲座,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建筑抗震研究的决心。

    李小雨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什么。经过交流,我才知道她就是多年前我在那个贫困地区学校遇到的那个小女孩。当年那个天真的孩子,如今已经成长为优秀的大学生。

    真是太巧了!当年你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帮助别人,现在真的做到了。我激动地说。

    是您当年的话启发了我。李小雨眼中闪着光芒,我要像您一样,用技术保护更多人的安全。

    看着这个充满理想的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