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轻人,我看到了事业传承的希望。从张明明到李小雨,从一个救援现场到另一个救援现场,这种精神传承比任何技术成果都更珍贵。

    如果你愿意,毕业后可以到我们研究院工作。我们需要像你这样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人。我向她发出邀请。

    真的吗太好了!李小雨兴奋得跳了起来,就像多年前的张明明一样。

    离开学校前,我又去了一趟当年的图书馆。那里依然是学生们复习的地方,只是一切都更现代化了。

    我找到了当年坐过的那个位置,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十七年前,我在这里学习结构力学,为期末考试发愁;十七年后,我已经在这个领域做出了一些贡献,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学习的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起了这句古话。学习确实是一辈子的事,无论走到哪一步,都不能停止学习和思考。

    回到北京后,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基础研究中。虽然我们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工程需求和不断提高的安全标准,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在研究院的月度例会上,我问技术团队。

    主要有三个方向。技术总监回答道,第一是超大跨度建筑的抗震控制,传统技术已经接近极限;第二是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需要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第三是极端环境下的建筑安全保障,比如高海拔、高寒地区的特殊要求。

    这些确实都是前沿的技术挑战。每一个方向都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试验验证,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

    我们要有耐心,做基础研究不能急功近利。我对团队说,可能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成果,但这些成果将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加强基础研究能力,我们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我们还设立了建筑安全技术前沿基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支持基础研究项目。

    同时,我也开始更多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2025年下半年,我被选为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主席,这是中国学者首次担任这一职务。

    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代表了中国在建筑抗震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在就职演讲中,我这样说道。

    作为学会主席,我推动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建筑安全技术共享平台的建设。这个平台将整合全世界的建筑安全技术资源,为各国的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无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