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更有意义。

    现在轮到你们这一代人继续努力了。我在婚礼上对张明明和他的新娘说,让建筑抗震技术服务更多的人,保护更多的家庭。

    2024年,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逐步从公司日常经营中退出,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公益事业。

    您还这么年轻,为什么要退居二线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

    企业已经走上了正轨,有优秀的团队来管理。我解释道,而技术创新永无止境,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我希望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基础研究中,为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建筑安全技术研究院,专门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研究院不以盈利为目的,所有技术成果都向全行业开放共享。

    技术没有国界,安全属于全人类。这是研究院的宗旨。

    研究院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抗震设计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地震环境、建筑类型、经济条件,自动生成最优的抗震设计方案。

    如果这个系统成功,将大大降低抗震设计的技术门槛,让更多的工程师能够设计出安全可靠的建筑。项目负责人兴奋地说。

    同时,我还发起成立了建筑安全教育基金,专门用于培养建筑安全技术人才。基金每年资助100名优秀学生攻读相关专业,为行业发展储备人才。

    人才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我在基金成立大会上说,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建筑安全事业才能持续发展。

    回首这二十年的历程,从汶川地震废墟中的救援者,到建筑抗震技术的研发者,再到全球建筑安全事业的推动者,我见证了中国建筑抗震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但我深知,这个事业远没有结束。地震依然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建筑抗震技术依然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未来,我要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不是为了个人的成就,而是为了那个在废墟中许下的誓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人们的安全。

    这个誓言,将伴随我一生,指引我在建筑安全事业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因为我始终记得,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的生命,那些在废墟中的呼救声,那些在灾难中重建家园的勇气。它们时刻提醒着我:我们的事业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使命;不仅仅是生意,更是责任。

    第十章

    2025年,距离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十七年。

    这一年的春天,我收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