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法、粘贴碳纤维法、增设支撑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
通过反复的试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的加固方法,在不同的结构上效果差异很大。有时候理论计算认为很有效的方案,试验结果却不理想;而有些看似简单的措施,效果反而超出预期。
这说明什么陈教授考问我。
说明既有建筑的加固不能照搬新建建筑的设计方法,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我思考后回答。
很好。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为既有建筑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抗震加固方案。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陈教授安排我参加了几个实际工程项目的加固设计工作。
第一个项目是北京市某老旧小学的抗震加固。这所学校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采用砖混结构,抗震性能严重不足。
实地勘察时,我仔细检查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墙体厚度、门窗洞口尺寸、楼板类型、基础形式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对于制定加固方案至关重要。
你看这里的墙体。项目负责人李工程师指着一面内墙说,厚度只有180毫米,而且砖块质量很差,砂浆强度也不够。这种墙体在地震中很容易发生剪切破坏。
那我们的加固方案应该重点考虑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我问道。
对,但不能简单地加厚墙体,因为那样会增加结构自重,反而可能增大地震作用。我们要采用更巧妙的方法。
最终,我们采用了在墙体两侧粘贴碳纤维布的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施工也相对简便。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
比如,有些墙面抹灰层脱落严重,必须先处理表面才能粘贴碳纤维布。有些部位存在管线穿过,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还有些地方空间狭小,常规的施工设备无法进入。
工程实践远比理论研究复杂。李工程师感慨地说,每一个项目都会遇到独特的问题,需要工程师现场解决。
这个项目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理论知识多么扎实,都必须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同时进行的还有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既有砖混结构的抗震加固效果。
为了获得可靠的试验数据,我制作了十几个不同加固方案的结构模型。每个模型的
通过反复的试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的加固方法,在不同的结构上效果差异很大。有时候理论计算认为很有效的方案,试验结果却不理想;而有些看似简单的措施,效果反而超出预期。
这说明什么陈教授考问我。
说明既有建筑的加固不能照搬新建建筑的设计方法,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我思考后回答。
很好。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为既有建筑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抗震加固方案。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陈教授安排我参加了几个实际工程项目的加固设计工作。
第一个项目是北京市某老旧小学的抗震加固。这所学校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采用砖混结构,抗震性能严重不足。
实地勘察时,我仔细检查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墙体厚度、门窗洞口尺寸、楼板类型、基础形式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对于制定加固方案至关重要。
你看这里的墙体。项目负责人李工程师指着一面内墙说,厚度只有180毫米,而且砖块质量很差,砂浆强度也不够。这种墙体在地震中很容易发生剪切破坏。
那我们的加固方案应该重点考虑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我问道。
对,但不能简单地加厚墙体,因为那样会增加结构自重,反而可能增大地震作用。我们要采用更巧妙的方法。
最终,我们采用了在墙体两侧粘贴碳纤维布的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施工也相对简便。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
比如,有些墙面抹灰层脱落严重,必须先处理表面才能粘贴碳纤维布。有些部位存在管线穿过,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还有些地方空间狭小,常规的施工设备无法进入。
工程实践远比理论研究复杂。李工程师感慨地说,每一个项目都会遇到独特的问题,需要工程师现场解决。
这个项目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理论知识多么扎实,都必须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同时进行的还有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既有砖混结构的抗震加固效果。
为了获得可靠的试验数据,我制作了十几个不同加固方案的结构模型。每个模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