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女生,分三批转移。老校工颤巍巍指向操场东侧,看见那排榆树吗当年树干上全是弹孔……
暮色漫过青砖墙上的爬山虎,郑元哲的皮鞋踩碎一片枯叶。
1946年的某个雨夜突然撞进记忆——沈佳月擦拭勃朗宁时,枪管突然走火打穿梳妆镜。飞溅的玻璃碴划破她耳垂,血珠滴在《浮生六记》扉页的梅字上。
当年为什么要用梅花当暗号他递上手帕时随口问道。
沈佳月却将书页攥出褶皱,铜台灯把她的影子投在孔雀蓝窗帘上,像株被风雪压弯的梅。
这就是她!郑元哲想起邂逅时的情形,其实她从一开始就透露了自己的真名。
此刻站在弹痕累累的榆树下,他终于读懂那个沉默的剪影。树洞里积着经年的雨水,恍惚映出十五岁少女蜷缩的身影——1941年冬夜,宪兵队的狼犬在操场狂吠,陆洇梅咬着校服领子,听着教员被刺刀捅穿时压抑的闷哼。
这是遇难教师的遗物。老校工捧出铁盒,生锈的校徽突然滑落。郑元哲弯腰去捡,看见背面刻着极小楷的真理二字,与沈佳月那枚银戒内圈的铭文一模一样。
晚风裹挟着海水咸涩掠过回廊,他忽然想起1947年中秋。两人在阳台上假装赏月,实则监视对面公寓的电台信号。
沈佳月忽然指着桂树说:我母亲做的桂花糕,要在蒸笼里铺三层纱布。月光在她睫毛上结霜,纱布太薄,蒸汽就会烫破糯米皮。
当时以为她在怀念家常,此刻方知那是破碎的往昔。就像她总说最怕倒春寒,实则是恐惧1941年刑场的融雪——那些渗入青砖缝的血浆,在每年惊蛰时分就会泛出淡淡的铁锈味。
教室门吱呀作响,二十年前的粉笔灰簌簌而落。郑元哲抚过裂缝纵横的讲台,忽然听见少女清亮的诵读声穿透时光:怒发冲冠,凭栏处……
1941年的陆洇梅站在这里领读《满江红》,窗外宪兵的皮靴声越来越近。
当时日本人要收缴国文课本。老校工的声音混着海风,陆同学把书摔在讲台上,说‘若要改学日语,先改了我的血脉’。
郑元哲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1948年底,Z城和平解放前夕,他星夜赶去41军组织起义,她则奉命带着城防图先行撤离。
撤离前夜,沈佳月连夜烧毁文件,火光照亮她脖颈后的旧疤。他问起伤痕来历,她只说幼时顽皮,此刻才知那是宪兵队刺刀挑飞的衣领碎片所致。
暮色渐浓时,他在残
暮色漫过青砖墙上的爬山虎,郑元哲的皮鞋踩碎一片枯叶。
1946年的某个雨夜突然撞进记忆——沈佳月擦拭勃朗宁时,枪管突然走火打穿梳妆镜。飞溅的玻璃碴划破她耳垂,血珠滴在《浮生六记》扉页的梅字上。
当年为什么要用梅花当暗号他递上手帕时随口问道。
沈佳月却将书页攥出褶皱,铜台灯把她的影子投在孔雀蓝窗帘上,像株被风雪压弯的梅。
这就是她!郑元哲想起邂逅时的情形,其实她从一开始就透露了自己的真名。
此刻站在弹痕累累的榆树下,他终于读懂那个沉默的剪影。树洞里积着经年的雨水,恍惚映出十五岁少女蜷缩的身影——1941年冬夜,宪兵队的狼犬在操场狂吠,陆洇梅咬着校服领子,听着教员被刺刀捅穿时压抑的闷哼。
这是遇难教师的遗物。老校工捧出铁盒,生锈的校徽突然滑落。郑元哲弯腰去捡,看见背面刻着极小楷的真理二字,与沈佳月那枚银戒内圈的铭文一模一样。
晚风裹挟着海水咸涩掠过回廊,他忽然想起1947年中秋。两人在阳台上假装赏月,实则监视对面公寓的电台信号。
沈佳月忽然指着桂树说:我母亲做的桂花糕,要在蒸笼里铺三层纱布。月光在她睫毛上结霜,纱布太薄,蒸汽就会烫破糯米皮。
当时以为她在怀念家常,此刻方知那是破碎的往昔。就像她总说最怕倒春寒,实则是恐惧1941年刑场的融雪——那些渗入青砖缝的血浆,在每年惊蛰时分就会泛出淡淡的铁锈味。
教室门吱呀作响,二十年前的粉笔灰簌簌而落。郑元哲抚过裂缝纵横的讲台,忽然听见少女清亮的诵读声穿透时光:怒发冲冠,凭栏处……
1941年的陆洇梅站在这里领读《满江红》,窗外宪兵的皮靴声越来越近。
当时日本人要收缴国文课本。老校工的声音混着海风,陆同学把书摔在讲台上,说‘若要改学日语,先改了我的血脉’。
郑元哲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1948年底,Z城和平解放前夕,他星夜赶去41军组织起义,她则奉命带着城防图先行撤离。
撤离前夜,沈佳月连夜烧毁文件,火光照亮她脖颈后的旧疤。他问起伤痕来历,她只说幼时顽皮,此刻才知那是宪兵队刺刀挑飞的衣领碎片所致。
暮色渐浓时,他在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