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破的校图书馆找到借阅登记册。1939年至1941年间,陆洇梅借阅过二十七本俄国,最常借的是《怎么办》——正是他们在Z城小洋楼里,用来夹藏密电码的那本。

    潮湿的空气里泛起咸腥,远处港口的汽笛撕开记忆的茧。郑元哲想起新婚之夜她调试收音机的样子,纤细手腕悬在《浮生六记》上方,如今想来,那分明是等待组织讯号的惯性姿势。

    郑副司长警卫员在门口探头,最后一班轮渡要开了。

    吉普车颠簸在沿海公路时,咸涩的海风涌进车窗。郑元哲握紧那枚生锈的校徽,突然听见沈佳月的声音混在浪涛声里:等真正的天亮……

    1948年城破前夕,她剪短头发裹在军大衣里,回眸时眼底映着炮火的红光。

    海平线吞没最后一缕夕阳时,他摸出贴身珍藏的银戒。戒圈内侧的真理与校徽上的刻痕严丝合缝,宛如宿命闭合的圆环。

    6、

    客轮汽笛声刺破渤海湾的晨雾时,郑元哲正攥着公用电话的铜制听筒。咸涩海风灌进电话亭,将北京总部的电流杂音揉成细碎浪花。

    元哲同志,你的心情组织上理解。司长的叹息裹着电报机嘀嗒声,但你要明白,如果沈同志真的……

    玻璃映出郑元哲紧绷的下颌线。

    司长的语气放缓了,显示出尽量的耐心:如果沈同志牺牲了,你这样寻找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她没有牺牲,那意味着组织上安排给她别的秘密任务。你这样瞎折腾,是要坏事的。

    远处码头工人正往货轮搬运木箱,木箱上贴着起始站——大连至上海。

    上海!

    郑元哲忽然想起,某年在书房里,他和佳月各自读书。看到佳月在读英文,他便问她,如果不嫁给他,她会在哪里。

    上海吧。她当时无心答道。话一说出口,她显然后悔了。

    他猜测,因为她不小心说出了实话。

    这样一位知书达理,又精通英文和日语的同志,不是最适合派到中国的经济首都去工作吗!

    司长同志,我申请延长调研期。郑元哲不由分说地挂断了电话。

    他缓缓摘下金丝眼镜,擦拭平光镜片,镜片倒映出三辆道奇卡车正缓缓驶入三号码头。当看清帆布下露出的周记布行封条时,郑元哲忽然想起周鹤年那张油光满面的脸。

    早年,他的41军曾经向这位大商人购买过军需,那时候他还是孔家羽翼下的大走狗。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爱国商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