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看着这个孩子纯真的笑脸,我想起了多年前在汶川废墟中救出的张明明。如今的张明明已经大学毕业,正在我们公司担任技术工程师,而眼前的小雨可能就是下一个张明明。

    这种传承,这种使命的延续,让我深深感动。

    回首这些年的创业历程,从最初的技术理想到今天的产业帝国,从个人的使命感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我经历了太多的挑战和收获。

    但无论走到哪一步,我都没有忘记最初的誓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人们的安全。

    如今,我们的技术已经保护着全国数千栋建筑的安全,我们的产品已经出口到十几个国家,我们的团队已经发展到上千人的规模。

    但这还远远不够。地震依然是威胁人类安全的重大自然灾害,建筑抗震技术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们要继续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前行,开发更先进的产品,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保护更多的生命安全。

    因为我始终记得,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中,在那些破碎的钢筋混凝土中,在那些微弱的求救声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生命的脆弱,更是技术的力量和责任的重量。

    这份责任,将伴随我一生,指引我在建筑安全事业的道路上永远前行。

    第九章

    2022年,我收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邀请:担任联合国减灾署建筑安全技术顾问。

    方博士,您在建筑抗震技术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我们希望您能为全球的建筑安全事业贡献中国智慧。联合国减灾署亚太办公室主任在视频会议中对我说。

    这个任职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建筑抗震技术水平的认可。从技术引进者到技术输出者,从学习者到贡献者,这个转变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接受任职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制定《全球建筑抗震技术指导原则》。这份文件将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建筑抗震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不同国家的经济条件、技术水平、自然条件都不相同,我们要制定的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术原则。项目负责人在启动会上强调。

    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先进技术在欠发达地区也能得到应用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

    基于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工程经验,我提出了分级设防、渐进实施的技术策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采用不同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