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加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分享您这些年来在建筑抗震领域的成就。活动组织者在电话中说。

    这个邀请让我百感交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刚经历地震洗礼的大学生;十年后,我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这种转变,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5月12日,我再次回到汶川。

    这里已经完全看不出地震的痕迹。崭新的城市建筑、宽阔的道路、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一切都显示着这里的重生和发展。

    纪念活动在汶川地震遗址博物馆举行。博物馆里保存着地震时的一些遗物和照片,重现了那场灾难的惨烈和救援的壮烈。

    看着那些熟悉的画面,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十年前的那个下午。那时的我还不知道,那场地震将彻底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现在请方志强博士为我们分享他的故事。主持人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

    我走上讲台,面对台下几百名观众。其中有地震的亲历者,有救援人员,有重建者,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

    十年前的今天,我还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是那场地震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使命。

    我讲述了在废墟中的救援经历,讲述了立志研究建筑抗震技术的决心,讲述了从学生到专家、从研究者到创业者的成长历程。

    今天,我们的抗震技术已经应用在全国数百个项目中,保护着千千万万人的安全。但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十年前那个下午,在这片土地上萌发的使命感。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看到有人在擦眼泪,有人在点头,有人在记录。

    活动结束后,一位老人走到我面前。她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但眼神依然炯炯有神。

    小伙子,我是张明明的奶奶。她握着我的手说。

    张明明!那个我在废墟中救出的小男孩。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他的名字。

    张明明现在怎么样我急切地问。

    他现在在成都理工大学读土木工程专业,大二了。老人自豪地说,他说要向您学习,将来也要从事建筑抗震研究。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眼眶湿润了。一个在地震中险些失去生命的孩子,现在要走上与我同样的道路。这种传承,比任何荣誉都更让我感动。

    能让我见见他吗我请求道。

    当然可以!他就在成都,我这就给他打电话。

    第二天,我在成都见到了张明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