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工程应用。

    机会很快就来了。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项目遇到了抗震设计难题,传统的设计方法无法满足抗震要求,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方案。

    我们听说你开发了新型的阻尼技术,能不能在我们的项目上应用项目总工程师专程来到学校与我们洽谈。

    这是一个40层的办公楼,高度160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的混合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响应超过了规范限值,需要采用阻尼措施进行控制。

    经过详细的分析计算,我为这个项目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阻尼控制方案。在关键楼层安装了20套自适应多维阻尼器,形成了完整的结构控制系统。

    这个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工程中是否有效,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我对项目团队坦诚地说。

    项目团队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采用我的技术方案。这是我的阻尼技术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上应用,意义重大。

    施工过程中,我几乎天天都在现场。阻尼器的安装精度要求很高,位置偏差不能超过5毫米,角度偏差不能超过0.1度。

    这个精度要求太高了,我们的工人能做到吗施工方负责人有些担心。

    必须做到。我坚持说,阻尼器的性能对安装精度非常敏感,任何偏差都可能影响控制效果。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我专门编制了详细的施工工艺指导书,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

    经过三个月的施工,所有阻尼器都安装到位。后续的检测结果显示,每个阻尼器的安装精度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建筑竣工后,我们对控制效果进行了测试。通过环境振动测试和人工激振试验,验证了阻尼系统确实显著改善了结构的动力性能。

    太好了!结构的阻尼比从原来的2%提高到了5%,位移响应减小了40%以上。看到测试结果,项目总工程师非常兴奋。

    这个成功案例很快在业内传开。陆续有其他超高层建筑项目找我合作,希望采用我的阻尼技术。

    在博士研究的最后一年,我的技术已经在十几个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也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

    论文题目是《超高层建筑自适应阻尼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全文共20万字,包含了大量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案例。

    博士答辩时,评委们对我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