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开学后,我投入到了更加紧张的研究工作中。陈教授为我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第一年完成基础试验研究,第二年进行工程应用验证,第三年总结完善技术标准。

    第二学期,我们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施工工艺的优化。虽然碳纤维加固的效果很好,但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难点。

    比如,碳纤维布与墙体的粘结质量直接影响加固效果,但现有的粘结剂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性能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与材料实验室合作,研发新型的结构胶。

    这项工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同的化学成分对胶的性能有很大影响,而且还要考虑与混凝土、砖石等不同基材的相容性。

    我和材料实验室的研究生小李一起,配制了几十种不同配方的结构胶,然后逐一进行性能测试。粘结强度、耐久性、耐候性、施工性能等等,每一项指标都要反复测试验证。

    做科研就是这样,99%的努力可能都是徒劳的,但那1%的突破就能改变一切。小李这样安慰正在为试验失败而沮丧的我。

    果然,在第38次配方试验中,我们终于获得了理想的结果。新配制的结构胶不仅粘结强度高,而且在高温、低温、潮湿等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

    更重要的是,这种胶的施工性能很好,粘度适中,凝固时间可控,适合大规模工程应用。

    有了可靠的材料,我们的加固技术终于有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从结构分析、方案设计到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明确的技术标准。

    年中,我们收到了一个重要的工程应用机会。某市要对全市的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希望我们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我们技术成果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成功,将为技术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如果失败,前期的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陈教授决定由我负责这个项目的技术实施。这是对你的信任,也是对你的考验。他对我说。

    项目开始后,我几乎每天都在工地上。从施工方案的制定到具体操作的指导,从质量检查到进度控制,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自把关。

    第一所学校的加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工人们很快掌握了施工要领,加固效果也达到了设计要求。看着那些原本脆弱的墙体被碳纤维布包裹,变得坚固可靠,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但在第二所学校施工时,我们遇到了问题。这所学校的墙体表面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