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质量的监管问题。

    面试官们对我的回答很满意。最终,我被顺利录取,导师就是陈教授。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想起了在废墟中许下的誓言。现在,我终于有机会将这个誓言变为现实了。

    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提前联系了导师,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准备。陈教授给我安排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深入了解汶川地震后各地的建筑加固改造情况。

    震后重建不仅仅是恢复原貌,更要提高抗震能力。你去实地调研一下,看看各地的做法,总结经验和问题。陈教授说。

    这个任务让我有机会重新回到灾区。但这一次,我看到的不再是废墟和伤痛,而是希望和重生。

    新建的学校采用了最先进的抗震技术,住宅小区安装了隔震装置,医院使用了高性能阻尼器。整个灾区的建筑抗震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地方过分追求速度,在加固质量上有所放松;有的地方缺乏技术指导,加固方案不够科学;还有的地方资金紧张,只能采用最低标准的加固措施。

    这些问题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我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加固效率,降低加固成本,让更多的既有建筑能够达到抗震要求。

    本科毕业答辩时,我选择的题目是《汶川地震既有建筑破坏分析及加固对策研究》。这个题目直接来源于我的亲身经历和实地调研。

    答辩很成功。评委们对我的研究内容和实践经验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我见过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本科毕业设计。一位评委这样评价。

    毕业典礼上,当我站在台上接受学位证书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不是过去四年的学习生活,而是那十八天的灾区经历。

    是那段经历让我明确了人生方向,是那些废墟中的教训让我找到了奋斗目标。

    典礼结束后,我来到学校的土木工程实验室,看着那些熟悉的试验设备。四年前,我在这里第一次接触专业实验;四年后,我即将在更大的平台上继续探索。

    我掏出手机,给陈教授发了条短信:报告导师,学生方志强即将到岗,请指示下一步任务。

    很快收到回复:欢迎加入团队。明天开始,我们有一个新项目要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技术标准研究。

    看到这条短信,我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个项目意味着,我们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孩子的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