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学到了很多前沿的科研方法。

    其中一个博士师兄叫孙建华,专门研究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他告诉我:抗震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承载能力,更要考虑如何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具体怎么做我请教道。

    比如在建筑中安装阻尼器,或者采用隔震技术,让建筑在地震时能够柔性响应,而不是硬抗。孙师兄给我演示了一个隔震建筑的模型,你看,地震时下面的隔震层会发生变形,但上面的建筑主体基本不动。

    这种技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抗震不仅仅是加粗钢筋、提高混凝土强度这么简单,还可以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实现。

    这种技术在日本应用比较广泛,我们国家正在起步阶段。孙师兄继续介绍,汶川地震之后,大家对抗震技术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很多,这为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机会。

    在实验室的三个月里,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动手参与了很多实验。我们在振动台上测试了不同加固方案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各种新型阻尼器的减震效果。

    每一次实验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研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通过无数次的试验验证来确保技术的可靠性。

    八月底,我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被整理成论文,发表在《建筑结构学报》上。虽然我只是第三作者,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意义非凡。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经历,我确定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技术。

    中国有大量的老旧建筑,其抗震性能普遍不足。如何在不大规模拆除重建的前提下,提高这些建筑的抗震能力,是一个既有重大社会意义又有技术挑战性的课题。

    开学前的一个星期,我收到了来自林小雨的短信。

    志强,听说你要考研究生了加油!

    我想起了在灾区认识的那个护士,回复道:谢谢!你现在还好吗

    挺好的,已经回到成都的医院正常工作了。不过经常会想起在灾区的那段日子。

    我也是。那段经历改变了我很多。

    改变是好事,说明我们都在成长。对了,我听说你在那边表现很出色,救了很多人。

    没有那么夸张,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谦虚了。无论如何,你选择的道路很有意义。加油!

    看着这条短信,我想起了在灾区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