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神。

    志强,你没事吧室友王磊注意到了我的异常。

    我摇摇头:没事,就是有点适应不了。

    确实,从灾区回到安逸的校园,这种落差让我很不适应。在那边,每一分钟都可能关系到生命的存亡,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而在这里,最大的烦恼就是期末考试能不能过关。

    当天晚上,我给陈教授发了个短信,汇报了回校的情况。

    很快收到回复:好好准备考试,同时也要开始思考研究方向。我已经跟几个相关导师提到了你,大家都很感兴趣。

    看到这条短信,我心中重新燃起了斗志。是的,无论在哪里,我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

    接下来的两周,我投入到了紧张的复习中。但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我学习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联想到实际应用。

    学习《混凝土结构》时,我想起的是废墟中看到的各种破坏模式;学习《抗震设计》时,我想起的是陈教授对不同抗震设防烈度的分析;学习《施工技术》时,我想起的是那栋偷工减料导致严重破坏的商住楼。

    这种学习方法让我的成绩突飞猛进。期末考试结束后,我的平均分达到了92分,在专业里排名第二。

    更重要的是,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现在是带着问题和目标去学习。

    暑假期间,我主动联系了几位研究抗震工程的教授,开始提前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

    其中一位是清华大学的李教授,他专门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当他得知我在汶川地震中的经历后,非常感兴趣。

    能谈谈你在现场看到的情况吗特别是不同结构类型的破坏模式。李教授在电话中问我。

    我详细地向他汇报了在灾区的见闻,包括砖混结构的脆性破坏、预制板结构的整体坍塌、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你的观察很仔细,分析也很准确。李教授对我的表现很满意,我正在主持一个关于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项目,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提前参与一些基础工作。

    这个机会让我兴奋不已。能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接下来的暑假,我几乎都在李教授的实验室里度过。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分析汶川地震中各种建筑的破坏数据,为抗震加固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