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沉重的铁栅栏、冰冷的玻璃柜台;上半截却陡然变成了学堂模样,飞檐斗拱,甚至顶着一个巨大的、镀了金粉的“状元帽”模型,在阳光下刺眼地闪烁着。门口高悬一块巨大牌匾,上书五个鎏金大字:“育才精英银行”。那“才”字的一撇,特意拉得极长,像一把锋利的钩子。
银行的业务,自然与众不同。它不存银钱,只存“分数”。学生的每一次考试成绩、每一次作业得分、每一次课堂发言(需有老师当场记录并签字)、每一次竞赛名次(需有官方证书复印件),甚至“品德表现”的量化积分(由班主任按周评定),皆可折算成不同面值的“学币”,存入学生名下的“学储账户”。家长凭户口本与学生证,可随时查询账户余额及“学币”增值情况(增值部分由“教育发展基金”根据复杂的算法生成)。
而教员们,则成了这庞大“金融”体系最底层的“信贷员”兼“苦力”。他们的薪酬、奖金、职称评定、乃至饭碗的去留,全然系于他们班级“学储账户”的总量、增量、以及“优质学币”(即来自重点科目、高分值考试的学币)占比。贾正清那点引以为傲的“文章憎命达”、“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理念,在这冰冷坚硬、只认数字的“学币”体系面前,脆弱得如同窗纸,一戳即破。
贾正清变了。
他书案上那些线装的《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渐渐被厚厚的“学币发行指南”、“分数精算手册”、“学储账户优化策略”所取代。他批改作文,不再琢磨立意文采、情感逻辑,而是用红笔飞快地划出“得分点”:用了几个成语?引了几处典故?结构是否“总分总”?结尾有无“升华”?符合者,加分;不符者,扣分。如同在流水线上检验零件。他上课,不再引导学生体味文字之美、思想之深,而是反复演练答题“模板”,传授得分“技巧”,强调“踩点意识”。教室里,琅琅书声被紧张的默写、频繁的小测、对答案时的屏息凝神所取代。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焦糊的味道,像是过度运转的机器在燃烧。
他的眼镜片更厚了,背也更驼了。夜深人静,他那间低矮的小屋里,总亮着昏黄的灯。他伏在案上,面前摊着全班几十个学生的“学储账户”明细,旁边是算盘、计算器、各种复杂的公式表格。他像最精明的账房先生,又像最贪婪的赌徒,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笔地计算、规划、盘算:
“张阿毛,数学月考89分,折合8.9学币,存入。但其语文默写扣了1分,折损0.1学币,需从其下周‘课堂积极发言’配额中预支0.1
银行的业务,自然与众不同。它不存银钱,只存“分数”。学生的每一次考试成绩、每一次作业得分、每一次课堂发言(需有老师当场记录并签字)、每一次竞赛名次(需有官方证书复印件),甚至“品德表现”的量化积分(由班主任按周评定),皆可折算成不同面值的“学币”,存入学生名下的“学储账户”。家长凭户口本与学生证,可随时查询账户余额及“学币”增值情况(增值部分由“教育发展基金”根据复杂的算法生成)。
而教员们,则成了这庞大“金融”体系最底层的“信贷员”兼“苦力”。他们的薪酬、奖金、职称评定、乃至饭碗的去留,全然系于他们班级“学储账户”的总量、增量、以及“优质学币”(即来自重点科目、高分值考试的学币)占比。贾正清那点引以为傲的“文章憎命达”、“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理念,在这冰冷坚硬、只认数字的“学币”体系面前,脆弱得如同窗纸,一戳即破。
贾正清变了。
他书案上那些线装的《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渐渐被厚厚的“学币发行指南”、“分数精算手册”、“学储账户优化策略”所取代。他批改作文,不再琢磨立意文采、情感逻辑,而是用红笔飞快地划出“得分点”:用了几个成语?引了几处典故?结构是否“总分总”?结尾有无“升华”?符合者,加分;不符者,扣分。如同在流水线上检验零件。他上课,不再引导学生体味文字之美、思想之深,而是反复演练答题“模板”,传授得分“技巧”,强调“踩点意识”。教室里,琅琅书声被紧张的默写、频繁的小测、对答案时的屏息凝神所取代。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焦糊的味道,像是过度运转的机器在燃烧。
他的眼镜片更厚了,背也更驼了。夜深人静,他那间低矮的小屋里,总亮着昏黄的灯。他伏在案上,面前摊着全班几十个学生的“学储账户”明细,旁边是算盘、计算器、各种复杂的公式表格。他像最精明的账房先生,又像最贪婪的赌徒,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笔地计算、规划、盘算:
“张阿毛,数学月考89分,折合8.9学币,存入。但其语文默写扣了1分,折损0.1学币,需从其下周‘课堂积极发言’配额中预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