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合作将成为他跳出华建的第一步。通过接触金城项目的各方资源,他可以开始编织自己的人脉网络,为创业做准备。

    回工地的路上,周岩的手机响了。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短信:周工你好,我是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陈明,听说你对改制有兴趣有空聊聊吗

    周岩眼前一亮。他昨天只是发了封咨询邮件,没想到这么快就有回应。看来,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而他,正站在最关键的位置上。

    第四章

    暗流涌动

    市建筑设计院坐落在城西一条僻静的老街上,红砖建筑爬满藤蔓,透着股学术气息。周岩站在大门前,整了整西装领带。这次会面他准备了三天,查阅了设计院近年所有公开项目,甚至挖出了陈明副院长发表过的每一篇论文。

    周先生陈院长在二楼会议室等您。前台小姐礼貌地引导。

    会议室里,一个五十岁左右、头发花白的男人正在翻阅文件。见周岩进来,他立刻起身相迎:周工吧久仰了,听说你在华建的模板新技术很有一套。

    陈院长过奖,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做些改进。周岩谦虚地握手,同时观察着这位前世只有过一面之缘的建筑界泰斗。陈明,著名结构专家,后来在国家体育馆项目中大放异彩,可惜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

    寒暄过后,陈明直奔主题:你在邮件中提到对设计院改制有兴趣,不知是个人意向还是代表华建

    个人意向。周岩坦然道,我注意到设计院在钢结构领域有深厚积累,而未来五年,装配式建筑将是行业风口。

    陈明眉毛微挑:哦你怎么得出这个判断

    周岩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报告:这是我整理的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分析。北京奥运会临近,大量场馆建设需要快速施工技术,而住建部刚刚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这份报告是他熬了两个通宵的成果,融合了前世记忆和当下数据,几乎可以算是一份行业预言。

    陈明仔细翻阅报告,表情逐渐严肃:这些数据来源是

    部分来自公开资料,部分是我的行业分析。周岩点到为止。实际上,报告中预测的很多政策走向都来自前世记忆。

    年轻人有见地。陈明合上报告,不过设计院改制涉及复杂,不是个人投资者能参与的。

    周岩早料到这一点:我明白。我的想法是,如果设计院需要组建新的技术团队应对市场化竞争,我愿意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我在施工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