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我看来,简直是莫大的温暖和慰藉。我会觉得,张总虽然严格,但心里还是关心我的。
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冷漠甚至严厉的。如果我某个细节没做好,或者没能立刻领会他的意图,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带着一种失望的语气:林薇,我对你很失望。这六个字,对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能让我难过好几天,反复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好。
这种忽冷忽热的态度,让我像坐过山车一样,情绪起伏不定。为了获得他暖的那一面,避免他冷的那一面,我会不自觉地去揣摩他的心思,迎合他的喜好,甚至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他还很擅长利用信息差和他的权威,来建立我的依赖感。
他会告诉我一些内部消息或者他对行业趋势的独到见解,然后说:这些东西,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也就是看你还算用心,跟你多说几句。这让我感觉自己被纳入了他的核心圈子,获得了宝贵的、独家的信息,从而对他产生感激和信任。
在我遇到困难,比如某个项目推进不下去,或者与合作方沟通不畅时,他往往不会直接给我解决方案,而是先让我自己去碰壁,等我焦头烂额、束手无策的时候,他再出手相助。他可能会亲自打个电话,或者指点我几句关键的话术,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这时候,他会说:你看,这种事情还是需要经验。你还年轻,多学着点。
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在加深我的一个认知:我离开了张显,什么都搞不定。只有他,才能帮我解决问题,指点迷津。我对他产生了一种近乎崇拜的依赖感,觉得他是我的导师、我的靠山,是我在职场生存下去的唯一指望。
这种依赖感建立起来后,他就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剥削。
他会让我承担很多本不属于我的工作,比如帮他处理一些私人事务,或者替他写一些不署我名字的发言稿。美其名曰:这是锻炼你、这是信任你。我虽然心里不情愿,但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关照和认可,往往不敢拒绝。
他会占用我的下班时间和周末,让我随时待命。一条微信、一个电话,无论我在做什么,都得第一时间响应。我感觉自己像是他24小时待命的助理,完全没有了个人生活。
他还会有意无意地打探我的私人生活,比如我的家庭情况、感情状况,甚至我的消费习惯。有时会以关心的名义,给我一些人生建议,比如女孩子不要太强势、找对象要找个能帮衬你的之类的。这些看似关心的言论,其实是在模糊工作与私人的界限,
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冷漠甚至严厉的。如果我某个细节没做好,或者没能立刻领会他的意图,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带着一种失望的语气:林薇,我对你很失望。这六个字,对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能让我难过好几天,反复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好。
这种忽冷忽热的态度,让我像坐过山车一样,情绪起伏不定。为了获得他暖的那一面,避免他冷的那一面,我会不自觉地去揣摩他的心思,迎合他的喜好,甚至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他还很擅长利用信息差和他的权威,来建立我的依赖感。
他会告诉我一些内部消息或者他对行业趋势的独到见解,然后说:这些东西,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也就是看你还算用心,跟你多说几句。这让我感觉自己被纳入了他的核心圈子,获得了宝贵的、独家的信息,从而对他产生感激和信任。
在我遇到困难,比如某个项目推进不下去,或者与合作方沟通不畅时,他往往不会直接给我解决方案,而是先让我自己去碰壁,等我焦头烂额、束手无策的时候,他再出手相助。他可能会亲自打个电话,或者指点我几句关键的话术,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这时候,他会说:你看,这种事情还是需要经验。你还年轻,多学着点。
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在加深我的一个认知:我离开了张显,什么都搞不定。只有他,才能帮我解决问题,指点迷津。我对他产生了一种近乎崇拜的依赖感,觉得他是我的导师、我的靠山,是我在职场生存下去的唯一指望。
这种依赖感建立起来后,他就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剥削。
他会让我承担很多本不属于我的工作,比如帮他处理一些私人事务,或者替他写一些不署我名字的发言稿。美其名曰:这是锻炼你、这是信任你。我虽然心里不情愿,但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关照和认可,往往不敢拒绝。
他会占用我的下班时间和周末,让我随时待命。一条微信、一个电话,无论我在做什么,都得第一时间响应。我感觉自己像是他24小时待命的助理,完全没有了个人生活。
他还会有意无意地打探我的私人生活,比如我的家庭情况、感情状况,甚至我的消费习惯。有时会以关心的名义,给我一些人生建议,比如女孩子不要太强势、找对象要找个能帮衬你的之类的。这些看似关心的言论,其实是在模糊工作与私人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