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里投下阴影:你爹当年在军屯,确说过西域有种

    地豆

    ,耐旱耐涝。

    青禾抬头,看见老人袖口的山纹补丁

    ——

    那是师母生前绣的,如今却成了反对她的标志。我家有三亩荒田,

    她将最大的土芋捧在掌心,若收成不及粟米,甘愿受罚。

    阳光穿过槐树叶隙,在她掌心投下斑驳光影,像极了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围观的李大娘忽然开口:俺家有半斗苜蓿种,明日送来拌肥。

    草棚搭在院角的背阴处,青禾用竹篾扎成架子,覆上浸过桐油的麻布

    ——

    这是她改良的恒温层,源自现代温室的模糊记忆。

    当第一簇平菇顶开棉籽壳时,青哥儿正背着竹篓准备去市集。新做的青布衫是用菌汤换来的布料,少年在门口踌躇:真能换盐

    青禾将晒干的菌菇塞进他怀里:记住,只换陇右道的粗盐,蜀锦太贵。

    三旬后掘薯时节,青禾的鎏金纹铁锹重重磕在陇间冻土上。指节泛白地刨开冻土,浑圆的土芋滚落在地,足有孩童拳般大小。

    紫褐色表皮的芽眼浸着晨露,在春日骄阳下流转着琥珀般的光晕,恰似窖藏多年的蜜蜡金锭。

    她蹲在田埂上数了又数,忽然听见青哥儿在田那头喊:王阿翁带着三户人家来换种薯!

    泥土沾在睫毛上,混着泪水滑进嘴里,咸涩中带着甜

    ——

    那是希望的味道。

    深秋的土灶吐着猩红火舌,蒸腾的热气裹着焦香漫过屋檐。青禾跪坐在青石碾旁,粗粝的掌心紧攥浸着浆液的纱布,石磨碾出的乳白琼浆顺着指缝流淌。

    经历过三遍的过滤和长时间的沉淀之后,木盆里的浆液褪尽浑浊,沉淀出积雪般莹润的粉,在暮色里泛着清冷的光。

    暮色里,青哥儿随着驼铃摇曳的商队归来,衣袋里的开元通宝撞出清脆声响,掌心还攥着块巴掌大的波斯琉璃片,在余晖中流转着奇异的虹彩:胡商说,菌香饼刚运到州城就被抢购一空!

    他抖开怀中那张浸透汗渍的羊皮纸,长安西市鳞次栉比的坊图跃然其上,墨迹晕染处标着朱红印记,他们愿以十车绢布为价,再订十车货!

    老父枯瘦的手掌摩挲着新木床缠枝莲纹的雕花床头,忽然抄起枣木拐杖敲了敲噼啪作响的火盆:那年在后山刨土芋,我还骂你

    尽捣鼓些没名堂的玩意儿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