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众生,一身之中,认为其全都是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皆一半有边,一半无边。因此而计度有边无边,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四种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讨得便宜。此时,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知见中妄生计度者,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颠倒不死遍计虚论。第一种是,这人观行蕴为变化之元,既为变化之元,其体即是迁流,有迁流即有变更,故称之为变。虽有变更,但却前后相续,有相续则无断绝,因因见相续处,即称之为恒。此变与恒相对,于八万劫内,能见所见之处,似有众生生,故称之为生,八万劫外,不见所见之处,似是众生灭,故称之为灭。此即生灭相对也,前之行蕴与后之行蕴,其中间必有相继相之因,由于不知行蕴之外,别有识蕴,只见其性不断之处,似多出一法,故名之为增。中间相续之中,尚有细微行蕴,由于心粗不见,只见其中所离之处,似少一行,故名之为减,此增减相对也。各各生处,有众生便有差别,并且各有生处之计,故名之为有。又于众生互互亡处,称之为无,此有与无相对。以理都观,用心别见。这时有欲求佛法修行的人,来问其所证之义。回答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增亦减,亦有亦无。在任何时候,他的话语都是混乱不清的,使得别人弄不清他到底说的是什么。第二种是,这人于十二类生中,谛观其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讨得便宜。此时,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知见中妄生计度者,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颠倒不死遍计虚论。第一种是,这人观行蕴为变化之元,既为变化之元,其体即是迁流,有迁流即有变更,故称之为变。虽有变更,但却前后相续,有相续则无断绝,因因见相续处,即称之为恒。此变与恒相对,于八万劫内,能见所见之处,似有众生生,故称之为生,八万劫外,不见所见之处,似是众生灭,故称之为灭。此即生灭相对也,前之行蕴与后之行蕴,其中间必有相继相之因,由于不知行蕴之外,别有识蕴,只见其性不断之处,似多出一法,故名之为增。中间相续之中,尚有细微行蕴,由于心粗不见,只见其中所离之处,似少一行,故名之为减,此增减相对也。各各生处,有众生便有差别,并且各有生处之计,故名之为有。又于众生互互亡处,称之为无,此有与无相对。以理都观,用心别见。这时有欲求佛法修行的人,来问其所证之义。回答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增亦减,亦有亦无。在任何时候,他的话语都是混乱不清的,使得别人弄不清他到底说的是什么。第二种是,这人于十二类生中,谛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