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在我心中,自生自死,我凝明不动的心体之性,乃是恒常的,那些自生自死的则是真无常性的。第二种是,这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到那些历劫而坏处,称之为究竟无常性,见那些历劫而不坏处,称之为究竟常。第三种是,这人别观我心,精密微细得如同微尘一样,依此运用,起惑造业,流转十方世界,性虽然并没有改变移动,但业运常迁,却能令此身,刹那变坏,因此一切死生,从我流出,称之为无常性。第四种是,这人知道想蕴尽,见行蕴常流,行蕴常流不断,故而妄计为常性,色受想等蕴,现已灭尽,故而计度为无常性。由此计度认为,一分无常,一分常故,从而堕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陰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得到便宜。此时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深本既现,观其幽而不显,清因不浊,常时清扰,为诸动之根元。于时分方位中,生起妄计,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有边论。第一种是,这人欲穷究行蕴,穷至初生心相,于是计为生灭之元,自此以来,直至一报终尽,中间迁流之用,不曾停息,生前尽后,曾不见迁流之用,于是妄计过去未来无相续之用者,称之为有边,现在有相续之心,便称之为无边。第二种是,这人观八万劫,观彼以为生灭之元,自此则见众生灭生,至八万劫前,则寂无所闻见,遂称之为无边之性,又见有众生处,生灭灭生,遂称之为有边之性。第三种是,这人自觉心量遍于一切,于是称我得无边之性,又见彼一切人,现于我知之中,我惟知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曾不能知彼无方位之知性,故而称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况且见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可知其为有边。第四种是,这人想蕴已尽,觉行蕴流,以三昧力,穷之欲空,以其所见,用妄想心路筹度,一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陰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得到便宜。此时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深本既现,观其幽而不显,清因不浊,常时清扰,为诸动之根元。于时分方位中,生起妄计,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有边论。第一种是,这人欲穷究行蕴,穷至初生心相,于是计为生灭之元,自此以来,直至一报终尽,中间迁流之用,不曾停息,生前尽后,曾不见迁流之用,于是妄计过去未来无相续之用者,称之为有边,现在有相续之心,便称之为无边。第二种是,这人观八万劫,观彼以为生灭之元,自此则见众生灭生,至八万劫前,则寂无所闻见,遂称之为无边之性,又见有众生处,生灭灭生,遂称之为有边之性。第三种是,这人自觉心量遍于一切,于是称我得无边之性,又见彼一切人,现于我知之中,我惟知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曾不能知彼无方位之知性,故而称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况且见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可知其为有边。第四种是,这人想蕴已尽,觉行蕴流,以三昧力,穷之欲空,以其所见,用妄想心路筹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