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说形式不满意,总觉得模式化,不自由,情节的起承转合玩下来,作者只能跟着跑,很多感受和想象放不进去。我一直想把小说因素与非小说因素作一点搅和,把小说写得不像小说。我看有些中国作家最近也在这样做。当然,别的方法同样能写出好小说,小说不可能有什么最好的方法。不过散文化常常能提供一种方便,使小说传达更多的信息。说实话,我现在看小说常有“吃不饱”的感觉,读下几十页还觉得脑子“饿”得慌,有一种信息饥饿。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对别人可能无效。

    崔卫平:“信息”和“信息量”是你常用的词。《马桥词典》给人的印象的确不是“全景式”的而是“全息式”的,“全景”是人为地把全部事物连成一片,放到一个所谓的“统一整体”之中去。而“全息”是允许事物与事物之间有裂缝,允许有些事物消失,从此断了线索,但这并不排除它继续对全文产生一种隐蔽和潜在的影响。

    韩少功:这至少可以成为小说的多种样式之一吧。小说没有天经地义一成不变的文体,俄国文学就不把小说与散文分得很清楚,体裁区分通常只作“散文”与“韵文”的大分类,小说与散文都叫做散文。我觉得还可以分粗一点,都叫“叙事”行不行?都叫“读物”行不行?这样,至少可以方便作者汲收更多非小说的因素,得到更多随心所欲的自由。远景、中景、特写随时切换,随时可以停止和开始。

    崔卫平:当然是你本人从这种文体中得到了享受和解放,读者也才能从中得到相应的享受和解放。像那种长长短短的条目,结尾处说掐就掐,欲言又止,有一种很有力的感觉。然后又在下面的什么地方又出现了同一个人物的这条线索,也有一种复调旋律的效果。人物出场也很奇特,没有什么铺垫,比如“复查”这个人物,直到第二次出现他的名字时,我才到前面去找他第一次是如何出现的,你说得轻描淡写,好像叙事者“我”认得这个人,我们也就都必须天然相识似的。

    韩少功:哦,这是小孩子们很普通的方式。他们以为别人跟他们一样,因此说什么大多没头没脑,不讲前因后果。小胖的妈妈你们怎么可能不认识呢?诸如此类。其实我经常在小孩子那里受教育。

    崔卫平:此类叙述上的“小动作”在这部小说里经常遇到。说着自己独特方言的马桥人对外界事物有他们独特的反应和视角,比方他们统统用着“碘酊”这种城里人都不用的医学术语;小人物复查居然要推翻圆周率,修改举世公认的π;支部书记本义的话中时不时夹杂着“本质”、“现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