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新学校的原因,他们自学童时开始读书, 就跟着启蒙的先生祭拜过孔夫子, 对于大多数读书人而言,那是真的将孔子当做是祖师爷, 而拜读孔孟学问也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骄傲,儒学生作为如今读书人的主体, 远比其他学派的传人要兴旺得多, 而弘晖此举差不多是狠狠打击了他们以往的信仰。

    虽然经过整合后的选读课本里,居大多数的仍是儒家的名篇, 但是里面也有不少其他家的精辟文章,如今全都被搬到台面上来, 这让不少儒学生一时很难接受, 但更重要的一点并非如此,而是弘晖安排的课程差不多是完全与科考不对口。

    弘晖早就对如今的科举制度有想法了, 因八股取士的缘故, 不少读书人都受其束缚, 花太多的精力格外重视那些外在的形式与格式,而在弘晖看来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虽然不否定如今朝中文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 其中有不少都是能人,但是当下也有更多的读书人是脱离实际的,甚至成了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这样的人想要通过科举入仕不容易,即便真是入仕了,苦的则是百姓,摊上这么一个五谷不分的父母官。

    所以弘晖才在这些新学校里折腾出这么多新花样,不仅添加了一些社会实践课程,定期组织学子下乡了解民生,更是加强对如今学校里学子的德育培养,其实如今不少读书人都是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但这都是自发性的,还有更多的读书人在为官以后反而成了鱼肉百姓的毒瘤,弘晖觉得有意识地对学子进行价值观疏导是有必要的。

    他如今虽然不能动眼下的科举制度,但焉知以后就没有机会呢,现在培养些人手是做预备工作,真等到要改革的时候,总不能让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必须得提前打造好人马团队才行。

    因为在开办这些新式学校前,弘晖受到了众多的读书人抨击,甚至就连朝中百官也都是基本持反对态度,但是弘晖一意孤行,既然这方案在朝会上通不过,他就将学校折腾成私立的,倒是像那些书院差不多,只不过里面的设备、装置更好更完备。因为起初受到那么多人的阻挠,等到开学那日,弘晖以为生源估计都只是普通人家出身,没想到他却看到了不少世家子。

    弘晖同时在京师地区开办了许多所新式学校,其中一部分是分布在外城区,剩下的则是在郊区,因为郊区修了路又多了许多工坊,那里如今已经兴建起一片民用住宅,弘晖曾经过去走访过,多数都是那些工坊工人们的家庭,但也有不少是从偏僻庄子里搬迁而来的。

    受弘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