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今才对应原本历史上建安二十一年,所以曹丕还没生出那么多儿子,目前一共只有四个,而且没有曹叡——连曹叡的母亲甄姬都跟袁家、曹家没关系了,曹叡当然也不存在了。

    这四个孩子,以及司马师、司马昭,当然都要处决,但只是斩首即可。

    处置完这些罪人,诸葛瑾总算是松了口气。

    终于不用担心民族信用再一轮的猛烈滑坡了,至少自己和二弟有生之年,应该看不到那种指雒水放屁的破烂事儿了。

    至于后人会不会把信用下限再次刷低,就不是他们这代人能操心的了。

    有些时候,诸葛瑾其实也知道,按照历史的规律,信用下限越来越低,也是没办法的,因为只要有人做了龌龊的事儿,就会被史书记录下来,不可能磨灭,后人自然能读到教训,然后猜疑链就会升一级。

    当然,这种自然规律,也不是说非要去对抗,上古的信用要求虽然高,但是拿“礼”和“信义”去约束的人也越少,适用范围越窄。

    后世的信用要求虽然低,但约束的人群范围却是在越来越广泛的。

    诸葛瑾熟读史书,也知道后世流传甚广的一个评语,关于华夏历史的信用滑坡问题。

    说先秦是贵族信用社会,两汉是士人信用社会,魏晋唐算是相对崩坏的士人信用社会,到了宋变成市民信用社会,到了明变成氓民信用社会,到了清变成奴才信用社会。

    当然并不是说头衔越低就越不好,越往上,信用要求虽然高,但约束的人也越少。先秦时说话不算数、许下诺言做不到,动不动就要抹脖子自刎,但这种要求也只会约束贵族,不会去要求平民,因为“礼不下庶人”。要守礼守信也是有门槛的。

    到了两汉魏晋六朝,只拿那套信用道德要求士人,到了宋放宽到市民,到了明连农民和流民也加进来了,到了清连奴隶都要求。约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要求也越来越低。

    这是一把双刃剑,谈不上绝对的好或者不好。

    诸葛瑾这一代人,也只能管好这套“约束士人”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崩坏,至于对市民乃至农民的要求,不是他这个时代管得到的,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处理完这些罪人后,刘备也终于能把册封功臣、改定官爵体系的事儿提上日程了。

    之前曹丕没死的时候,因为留了这个口子,刘备一直迟迟没有正式升官封爵,只是给赏赐和封邑,先稳住功臣们。

    现在,诸葛兄弟已经明确宁可这辈子不当丞相也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