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章    存书签 下一页
    起初,无人在意京师的变化。

    那不过是一对衣衫褴褛的夫妇,扛着他们仅有的家当迈过崇文门洞;米面粮行的店外挂起“新粮放售”的幡巾;一处大宅空悬的门楣上,忽然挂起“张宅”的匾额。

    直到,这次变化与京师内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南城兵马司。

    京师,以奉天、承天门一线为中轴,分东西两城。东城,归大兴县;西城,归宛平县。所有在京居民,无论内外,在中轴线以西落户的,统一附籍宛平;以东附籍大兴。

    但在县衙黄册外,京师内城,还有由巡城御史和兵马司管理的坊铺册。按大明律规定,凡是在京师内城置办了房屋、铺面的人,都要在坊铺册上登记。

    而那些未置产业者,则被视为“浮居客商”。虽不入坊册,但要在兵马司挂号,并编入临时册籍。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城百姓,涌入内城,南城兵马司的一众吏员很快就吃不消了。

    第一天,尚且只需要三名吏员轮换,便可完成登记;第二天时,就成了二十名吏员齐上阵,才堪堪在放衙前,完成登记;第三天

    南城兵马司就已经开始向附近的中城、西城兵马司借人了。在借调吏员帮忙的同时,这一异常的人口涌入,也被南城兵马司上报至南城察院。

    紧跟着兵马司吏员,感受到生活有变的,便是那些内城居民。

    街巷上的生面孔多了,粮店前排队的人也多了。更有不少堂倌、小二,常常遇见那些来打听此处是否招工的客人

    城内无所事事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作为新进内城的群体,他们游荡之处,自然少不了与内城原本的地痞发生冲突。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愈发常见。

    最后,是一则八卦:有人传言,财大气粗的晋商,包下了整座清平楼。以宴湖广、直隶、两淮、浙江等地的大商。

    那日,清平楼内,歌舞升平;楼外,车水马龙

    没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人们只是感慨晋商的豪奢。那等闲之人,连张偏桌、碎茶,寻常都舍不得消费的地方,晋商居然直接包场。

    亦是在这次会面后,各大米行粮店门前的幡巾,忽然撤去。

    才维持了几天的每日不限量售粮,又一次恢复到了曾经,每日限量供应的状态。

    与此同时,随着张昌毅这胖子,为迅速打开群租房市场,开创性地以免费收走住户夜香为条件,进一步减免租户的租金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