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式上说,我们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理解工程师的使命,承担起保护生命安全的责任。

    活动结束时,已经是深夜。我独自留在会议室里,看着墙上挂着的那张汶川地震纪念照片。那是十七年前我在废墟现场拍摄的,记录了当时的惨烈和悲壮。

    十七年过去了,废墟早已变成了美丽的新城,痛苦早已化作了前进的动力。但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的生命,那些在废墟中传出的呼救声,那些在灾难中表现出的人性光辉,永远不会被忘记。

    正是这些记忆,支撑着我在建筑安全这条路上走了十七年,也将继续支撑着我走下去。

    我掏出手机,给远在汶川的一位老朋友发了条短信:明天就是新年了,祝福汶川,祝福所有关心建筑安全的人们。让我们继续努力,用技术守护生命,用创新改变世界。

    很快收到回复:新年快乐!感谢您这么多年的坚持和贡献。相信在您的带领下,建筑安全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放下手机,我望向窗外的万家灯火。每一盏灯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都渴望安全和幸福。而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技术为这些家庭筑起安全的屏障。

    这个使命没有终点,这条道路没有尽头。只要地震还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只要还有建筑需要抗震保护,我就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因为我始终记得,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中许下的那个誓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人们的安全。

    这个誓言,已经伴随我走过了十七年,也将伴随我走过更多的岁月,直到永远。

    后记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十七年。

    回首这些年的历程,我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建筑抗震技术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见证了中国抗震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这个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但我知道,个人的成就只是这个伟大事业的一小部分。真正让我感到骄傲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这个领域,是看到我们的技术保护着千千万万人的安全,是看到中国的抗震技术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安全做出贡献。

    从张明明到李小雨,从一个救援现场到遍布全球的工程项目,这种传承让我看到了希望。新一代的工程师将比我们做得更好,他们将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保护更多的生命。

    地震依然是威胁人类安全的重大自然灾害,建筑抗震技术依然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坚持国际合作,坚持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