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的加固方法效果有限;有些学校正在使用中,施工条件受到很大限制;还有些学校的资金紧张,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
面对这些挑战,我不断创新技术方案,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
对于结构复杂的老建筑,我采用了分步骤、分阶段的加固策略,先解决最关键的安全隐患,再逐步完善整体抗震性能。
对于施工条件受限的项目,我优先选择施工简便、对使用影响小的加固方法,如外贴纤维布、增设外支撑等。
对于资金紧张的项目,我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选择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成本。
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的学校建筑抗震加固工程全部完成。所有加固建筑的抗震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达到了现行抗震设防要求。
这个项目的成功引起了广泛关注。住建部将我们的做法总结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我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优秀青年工程师的荣誉称号。
但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知道有成千上万的孩子能够在更安全的教室里学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了汶川。这里已经完全看不出地震的痕迹,新建的建筑整齐漂亮,学校、医院、商场应有尽有。
我特意去看了看当年参与救援的那所小学。原来的废墟早已清理干净,新建的教学楼高大宽敞,采用了最先进的抗震技术。
这就是我们的新学校。一位当地的老师自豪地向我介绍,你看,不仅外观漂亮,抗震性能也很好,能抵御8级地震。
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地奔跑,听着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我的眼眶湿润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不就是为了这样的场景吗让更多的建筑在地震中保持坚固,让更多的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当晚,我给陈教授发了条短信:老师,我在汶川看到了我们技术的应用效果,很震撼。我想回学校继续深造,您觉得怎么样
很快收到回复:欢迎回来!你现在有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再结合理论研究,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那一刻,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入研究建筑抗震技术。
我要用更高的理论水平、更深的技术理解,为建筑安全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因为我始终记得,在那个废墟中许下的誓言。
第六章
重新回到校园的感觉既熟悉又陌
面对这些挑战,我不断创新技术方案,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
对于结构复杂的老建筑,我采用了分步骤、分阶段的加固策略,先解决最关键的安全隐患,再逐步完善整体抗震性能。
对于施工条件受限的项目,我优先选择施工简便、对使用影响小的加固方法,如外贴纤维布、增设外支撑等。
对于资金紧张的项目,我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选择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成本。
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的学校建筑抗震加固工程全部完成。所有加固建筑的抗震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达到了现行抗震设防要求。
这个项目的成功引起了广泛关注。住建部将我们的做法总结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我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优秀青年工程师的荣誉称号。
但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知道有成千上万的孩子能够在更安全的教室里学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了汶川。这里已经完全看不出地震的痕迹,新建的建筑整齐漂亮,学校、医院、商场应有尽有。
我特意去看了看当年参与救援的那所小学。原来的废墟早已清理干净,新建的教学楼高大宽敞,采用了最先进的抗震技术。
这就是我们的新学校。一位当地的老师自豪地向我介绍,你看,不仅外观漂亮,抗震性能也很好,能抵御8级地震。
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地奔跑,听着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我的眼眶湿润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不就是为了这样的场景吗让更多的建筑在地震中保持坚固,让更多的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当晚,我给陈教授发了条短信:老师,我在汶川看到了我们技术的应用效果,很震撼。我想回学校继续深造,您觉得怎么样
很快收到回复:欢迎回来!你现在有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再结合理论研究,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那一刻,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入研究建筑抗震技术。
我要用更高的理论水平、更深的技术理解,为建筑安全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因为我始终记得,在那个废墟中许下的誓言。
第六章
重新回到校园的感觉既熟悉又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