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一笔一划、极其工整地抄录着几首短诗。字迹娟秀,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认真。
陈卫东有些意外,他走近一步,目光落在那本子上。他认得那些字,是林秀云的笔迹。他并不懂诗,甚至很少看这些没用的东西。但此刻,看着那娟秀的字迹,看着那些排列整齐、饱含着某种他无法言说却又能隐约感受到的韵律和情绪的文字,在泛黄的粗糙纸张上静静栖息,他心头忽然被一种奇异的、柔软的情绪涨满了。他想起自己工具箱里那些冰冷坚硬的卡尺和千分表,想起流水线上永无止境的金属零件,再看着眼前这小心翼翼捧出的、带着体温的诗句,喉咙有些发紧。
挺好…他低声说,声音有些沙哑,字…写得真好。他伸出手指,似乎想触碰一下那本子上的字迹,但指尖在距离纸张几厘米的地方停住了,最终只是轻轻拂过纸页的边缘。
林秀云听到他的肯定,眼睛里的光更亮了,羞涩地抿着嘴笑了。
从那一天起,借书和还书,成了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仪式,一条连接着两颗漂泊灵魂的、无声的丝线。陈卫东利用质检员能在厂区稍微自由走动的便利,成了厂里那个积满灰尘的小小阅览室的常客。他不再仅仅借阅那些枯燥的技术手册,目光开始在那些蒙尘的文学书籍上逡巡。他不懂文学,选择的标准简单而朴素:封面看着顺眼的,书名听起来像故事的,或者林秀云上次还书时无意中提到过某个作者名字的。
他借来《家》,借来《青春之歌》,甚至借来过一本残破的《聊斋志异》。每一次把书递到林秀云手中,看着她眼中瞬间燃起的欣喜光芒,听着她低声而真诚的道谢,陈卫东就觉得,顶着管理员那狐疑的目光在积满灰尘的书架间翻找,是值得的。
林秀云则回馈以更加工整的抄写。那个用报表纸钉成的小本子越来越厚。她抄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抄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抄舒婷的《致橡树》……她把自己在书中感受到的悸动、憧憬、淡淡的忧伤和坚韧的希望,都倾注在那细细的笔尖下。每次还书时,她总会把小本子也一并递给陈卫东,轻声说:卫东哥,这是我新抄的,你要是有空…就看看。
她的眼神里带着期待,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怯。
陈卫东每次都会郑重地收下那个小本子,放进他那个总是装着扳手、螺丝刀和游标卡尺的工具箱的最底层。晚上回到他那间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破木箱的男工宿舍,当同屋的工友鼾声如雷时,他会就着昏黄的白炽灯泡,翻看那些抄录的诗句。他未必能完全理解那
陈卫东有些意外,他走近一步,目光落在那本子上。他认得那些字,是林秀云的笔迹。他并不懂诗,甚至很少看这些没用的东西。但此刻,看着那娟秀的字迹,看着那些排列整齐、饱含着某种他无法言说却又能隐约感受到的韵律和情绪的文字,在泛黄的粗糙纸张上静静栖息,他心头忽然被一种奇异的、柔软的情绪涨满了。他想起自己工具箱里那些冰冷坚硬的卡尺和千分表,想起流水线上永无止境的金属零件,再看着眼前这小心翼翼捧出的、带着体温的诗句,喉咙有些发紧。
挺好…他低声说,声音有些沙哑,字…写得真好。他伸出手指,似乎想触碰一下那本子上的字迹,但指尖在距离纸张几厘米的地方停住了,最终只是轻轻拂过纸页的边缘。
林秀云听到他的肯定,眼睛里的光更亮了,羞涩地抿着嘴笑了。
从那一天起,借书和还书,成了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仪式,一条连接着两颗漂泊灵魂的、无声的丝线。陈卫东利用质检员能在厂区稍微自由走动的便利,成了厂里那个积满灰尘的小小阅览室的常客。他不再仅仅借阅那些枯燥的技术手册,目光开始在那些蒙尘的文学书籍上逡巡。他不懂文学,选择的标准简单而朴素:封面看着顺眼的,书名听起来像故事的,或者林秀云上次还书时无意中提到过某个作者名字的。
他借来《家》,借来《青春之歌》,甚至借来过一本残破的《聊斋志异》。每一次把书递到林秀云手中,看着她眼中瞬间燃起的欣喜光芒,听着她低声而真诚的道谢,陈卫东就觉得,顶着管理员那狐疑的目光在积满灰尘的书架间翻找,是值得的。
林秀云则回馈以更加工整的抄写。那个用报表纸钉成的小本子越来越厚。她抄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抄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抄舒婷的《致橡树》……她把自己在书中感受到的悸动、憧憬、淡淡的忧伤和坚韧的希望,都倾注在那细细的笔尖下。每次还书时,她总会把小本子也一并递给陈卫东,轻声说:卫东哥,这是我新抄的,你要是有空…就看看。
她的眼神里带着期待,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怯。
陈卫东每次都会郑重地收下那个小本子,放进他那个总是装着扳手、螺丝刀和游标卡尺的工具箱的最底层。晚上回到他那间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破木箱的男工宿舍,当同屋的工友鼾声如雷时,他会就着昏黄的白炽灯泡,翻看那些抄录的诗句。他未必能完全理解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