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烧碱、合成氨、化肥等基础化工产品。

    *

    **合成材料:**

    生产塑料、合成橡胶、化纤、特种溶剂等,支撑着从建筑、农用薄膜到防护服、设备零件的广泛需求。

    *

    **燃料精炼:**

    部分处理来自TR菌生物质转化的初级燃油。

    *

    **挑战与管控:**

    化工厂是潜在的环境风险点。严格的污染控制设施(强大的废气废水处理系统)和苏维埃心智的实时监控至关重要。任何泄漏或事故苗头都会被以最高优先级处置。

    ---

    ###

    **文明之巢:十一座城市的蓝图**

    能源、食物、工业的根基打下后,容纳人口、承载社会结构的城市,如同钢铁与混凝土的种子,开始在冻土上萌芽。库兹涅佐夫批准的总体规划,是雄心勃勃的十一城网络。

    *

    **设计理念:**

    *

    **防御优先:**

    每座城市都是要塞。外围是高大的复合装甲墙(融合了钢筋混凝土、合金板材和抗爆破夹层)、能量屏障发生器(实验性部署)、密集的自动化炮塔和无人机巡逻网。地下建有完善的避难所和指挥中心。城市布局考虑了防空、防突袭(来自野生步行者或未知威胁)和防孢子渗透。

    *

    **功能分区:**

    工业区(靠近能源和原料)、居住区(分层级,有防护等级差异)、农业区(小型辅助穹顶或地下农场)、行政科研区、物流枢纽清晰划分,由高效的地下地面轨道交通和管道网络连接。

    *

    **环境控制:**

    大型公共建筑和精英居住区拥有独立的空气过滤和温控系统(利用地热和电力)。普通居住区则依靠建筑本身的保温性和集中供暖(来自电厂余热)。

    *

    **阶级烙印:**

    阶级标识在城市空间中清晰可见。白章、蓝章居住在有完善生态循环和空气净化系统的“内城穹顶”或高级公寓;绿章、红章居住在设施良好但防护略低的区域;灰章则多聚集在城市边缘或特定工业卫星镇,环境相对艰苦。

    *

    **代表城市:**

    1.

    **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Novo-Petropavlov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