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还冒着热气的点心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会抗拒。

    就算是那几个年纪和赵瑗相仿的少年郎也不例外。

    凭借这一手取巧的小妙招,赵瑗顺利和这些孩子们打成一片。

    陪他们念完《三字经》《千字文》后,这群孩子们便围住了赵瑗,一边舔着指头上的点心油,一边七嘴八舌的问起了赵瑗各种问题。

    起先还是几名孩子们对《三字经》和《千字文》内容的询问。

    赵瑗虽然学的是历史系,这些古文经典他能倒背如流,但毕竟术业有专攻,要让他给孩子们解释其中的句子释义,就算赵瑗也要抓耳挠腮一阵子,才能回想起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番汗流浃背的解释下来,反倒让赵瑗收益良多。

    就好像陪着这些孩子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他也在学习一样。

    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更是让他逐渐将今早前在御书房里,对赵构一些解释得颇为含糊不明朗的问题也有了新的理解。

    这让他渐渐喜欢上了陪着这些学生们一起读书的过程。

    逐渐的,话题渐渐从经文注释,聊到了诗词歌赋。

    当其中有学生提及,这几日流传甚广的《墨梅》就是出自赵瑗之手时,这些学生们纷纷朝他投来或钦慕或敬佩的目光。

    “老师,你诗词这么好,教教我们呀,平日里我们学习诗词的时候,风头都让子充占完了,范师总是念他做的诗词,我们可嫉妒了。”

    孩子们的目光纷纷看向一名和赵瑗年纪相差无几的少年。

    这应该就是子充了。

    赵瑗心里想着,觉得这个表字似乎有些耳熟,于是朝他问道:

    “你叫什么?”

    少年郎似乎没有想到大家会提起自己,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我姓周,名必大,老师别听他们瞎说,和您那两首墨梅相比,学生还不足您的万一。”

    赵瑗一愣,没有想到这群学生里居然还藏着一个南宋未来的厉害人物。

    周必大,字子充,秦桧末期绍兴二十一年,也就是十年之后进士及为世师表,功名始终,视古名臣为无惭也。”

    这三位帝王的评价几乎将周必大此人彻底概括完整。

    不过历史上周必大年幼丧父丧母后,随外家伯父生活,直到中了进士后才进京为官,却没有想到今日竟然在范师的书孰里见着了真人。

    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