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不太确定我是不是在敷衍,又像是不习惯有人这样对她说话。
她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低头盯着课本的某个角落,过了几秒才轻轻点头,「……好。」
声音依旧轻,几乎要被下课时教室里重新浮现的嘈杂盖过。但那一瞬间,我看到她的眼神好像变了一点。不再那麽防备,像是稍微松动了那层外壳。
我没有接话,只是默默看着她。这时我才注意到很多以前没留意到的细节。
她握笔的姿势有些奇特,笔杆在她指尖打着转,像是习惯x的焦虑动作;她的袖口有点松,微微卷起来,露出手腕一圈浅浅的红痕,不确定是压痕还是……
我不敢再多看,只是低头假装翻了翻课本。
其实她并没有我原本想的那麽难亲近。以前总觉得她沉默又冷淡,甚至有些高傲,但现在才发现,她的沉默里藏着一种不愿打扰别人的t贴,而不是拒绝。
我突然想起雨霏。她说话总是太快、太急,情绪像失控的水龙头,让人有点无法招架。那时我总觉得疲惫,觉得她黏人又情绪化。
但现在坐在书藴身边,我竟然感到难得的安静和平衡。这让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从来没真的理解过雨霏?
我视线落回书藴身上,她此刻正在看向窗外,yan光照在她脸颊边缘,让她看起来b平常更柔和一些。这样的她……其实很容易被忽略,也很容易被误会吧。
我忽然很想问出心里那个一直悬着的问题。
「书藴……」我压低了声音,「那天雨霏从教室跑出去之後,你有没有看到什麽?」
书藴的思绪飘回那天放学後的片段。
那时她刚从导师办公室出来,正走在回教室的走廊上,脑中还在想着补习班周末复习的内容。今天又是她的补习日之一,礼拜一的英数,是自然和社会,周末的六日还有国文与社会,几乎没哪天能真正休息。
她的生活就像一个被上紧的发条,固定在无止境的转动中,按部就班地重复着。但最让她感到疲惫的不是补习的内容,而是去那里的「路」。
她总是一个人上下课,因为在补习班,她没有朋友,大多数同学来自其他学校,彼此熟络、热闹,她却始终是个外人。她也早习惯这种旁观者的位置,只是不知道为什麽,那天走向补习班的时候,她突然觉得那条路特别沉重。
补习班位在火车站後的旧商圈—曾经热闹、如今人流稀疏、招牌斑驳的地方。补习班一家连着一家,人声杂沓,但周遭的
她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低头盯着课本的某个角落,过了几秒才轻轻点头,「……好。」
声音依旧轻,几乎要被下课时教室里重新浮现的嘈杂盖过。但那一瞬间,我看到她的眼神好像变了一点。不再那麽防备,像是稍微松动了那层外壳。
我没有接话,只是默默看着她。这时我才注意到很多以前没留意到的细节。
她握笔的姿势有些奇特,笔杆在她指尖打着转,像是习惯x的焦虑动作;她的袖口有点松,微微卷起来,露出手腕一圈浅浅的红痕,不确定是压痕还是……
我不敢再多看,只是低头假装翻了翻课本。
其实她并没有我原本想的那麽难亲近。以前总觉得她沉默又冷淡,甚至有些高傲,但现在才发现,她的沉默里藏着一种不愿打扰别人的t贴,而不是拒绝。
我突然想起雨霏。她说话总是太快、太急,情绪像失控的水龙头,让人有点无法招架。那时我总觉得疲惫,觉得她黏人又情绪化。
但现在坐在书藴身边,我竟然感到难得的安静和平衡。这让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从来没真的理解过雨霏?
我视线落回书藴身上,她此刻正在看向窗外,yan光照在她脸颊边缘,让她看起来b平常更柔和一些。这样的她……其实很容易被忽略,也很容易被误会吧。
我忽然很想问出心里那个一直悬着的问题。
「书藴……」我压低了声音,「那天雨霏从教室跑出去之後,你有没有看到什麽?」
书藴的思绪飘回那天放学後的片段。
那时她刚从导师办公室出来,正走在回教室的走廊上,脑中还在想着补习班周末复习的内容。今天又是她的补习日之一,礼拜一的英数,是自然和社会,周末的六日还有国文与社会,几乎没哪天能真正休息。
她的生活就像一个被上紧的发条,固定在无止境的转动中,按部就班地重复着。但最让她感到疲惫的不是补习的内容,而是去那里的「路」。
她总是一个人上下课,因为在补习班,她没有朋友,大多数同学来自其他学校,彼此熟络、热闹,她却始终是个外人。她也早习惯这种旁观者的位置,只是不知道为什麽,那天走向补习班的时候,她突然觉得那条路特别沉重。
补习班位在火车站後的旧商圈—曾经热闹、如今人流稀疏、招牌斑驳的地方。补习班一家连着一家,人声杂沓,但周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