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的角落,哪怕只能影响一小部分人,也是有意义的。

    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我的内心,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开始更主动地去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不再仅仅局限于工作和少数几个闺蜜。我报名参加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如油画、陶艺,还加入了一个周末徒步的社群。

    就在一次城中独立书店墨香斋举办的关于现当代文学思潮的读书分享会上,我遇到了顾远。

    他大约三十七八岁的样子,穿着干净的白衬衫和卡其色的休闲裤,戴着一副细边眼镜,看起来斯文儒雅。他在分享会上的发言并不多,但每一次开口,观点都鞭辟入里,言辞温和却不失犀利,总能引发我的深思。

    几次活动下来,我们渐渐熟悉起来。他是一位大学的客座教授,研究社会学和文化批评,也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我们惊奇地发现,彼此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竟然高度一致,那种遇到知音的欣喜感,是久违的。

    我们开始像老朋友一样,经常相约在墨香斋,或者一起去看画展,听音乐会。我们聊文学,聊艺术,聊社会现象,聊各自的人生感悟。和顾远在一起,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他从不问我的年龄,我的职位,我的收入,他只关注我的思想,我的观点,我的喜怒哀乐。在他面前,我不需要伪装,不需要设防,可以展现最真实的自己。

    我审视着自己内心泛起的涟漪,那是一种久违的心动,但又不仅仅是心动。它更像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共鸣和吸引。我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因为一点点好感就奋不顾身,而是更加珍惜这份难得的懂得和默契。

    我知道,顾远比我小几岁,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或许又会成为一个新的槽点。但这一次,我没有太多的顾虑和犹豫。因为我已经明白,真正的幸福,与年龄无关,与他人的评价无关,只与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关。

    我们没有刻意去定义彼此的关系,也没有急于去发展成某种模式。我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相处着,彼此滋养,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或许就是我一直以来寻觅的那种最舒服、最自在的亲密关系吧。

    有一天,顾远带我去参加了他参与的一个社会调研项目的分享会。在会上,我听到了很多生活在城市边缘,物质条件极为匮乏,却依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独立人格的女性的故事。比如那位独自拉扯两个孩子,靠打三份零工维持生计,却依然坚持学习的兰姐;还有那位因工伤致残,却通过自己的手工艺创作实现自我价值,并积极帮助他人的编织姑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