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建业看着父母,突然明白了什么。他去找主治医生,软磨硬泡,终于拿到了出院许可,条件是必须定期回医院复查,并且在家继续用药治疗。

    出院那天,李桂芝精神好了许多。建业借了辆轮椅,小心地把母亲抱上去。张德厚跟在后面,拎着一大包药,像个忠诚的老仆。

    回到家,李桂芝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她含糊不清地指挥丈夫拿这个拿那个,张德厚一一照办。建业看着这一幕,既心酸又温暖。

    安顿好母亲,建业把父亲拉到院子里:爹,铺子的事您别操心了。我想好了,把铺面转租出去,先还一部分债。我可以去别人店里打工......

    张德厚猛地抬头:那怎么行!那是你的心血!

    爹,建业苦笑,娘现在这样,您觉得我还有心思做生意吗再说,现在大环境不好,修理铺也赚不了多少钱......

    张德厚沉默了。他知道儿子说得对,但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

    接下来的日子,建业果然把铺子转租了,每天在家照顾母亲,只偶尔接些上门修理的活。王丽除了上班,还要照顾壮壮,忙得脚不沾地,却从无怨言。

    李桂芝的病情慢慢好转,能说简单的句子了,右腿也有了知觉,只是右臂还抬不起来。她最关心的还是接骨膏的事,每天都要问丈夫今天做了多少贴,卖了多少家。

    这天,赵大山来探望,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县里中医院听说李桂芝的接骨膏效果好,想合作开发成正规药品。

    德厚哥,这可是好事啊!赵大山兴奋地说,中医院有资质,有设备,比咱们小打小闹强多了!

    张德厚有些犹豫:那配方......

    配方还是你们的,中医院只负责生产和销售,利润分成。赵大山拿出一份合作意向书,我女婿在卫生局工作,他帮忙牵的线。

    建业仔细看了意向书,认为条件合理。但张德厚还是拿不定主意:等你娘好些了再说吧。

    谁也没想到,消息像长了翅膀,第二天四个子女就齐齐登门。这次他们态度出奇地好,大包小包提了不少营养品。

    建国一进门就红了眼眶:娘,您怎么瘦成这样了......

    建军和建设围着母亲嘘寒问暖,女儿建红更是打来热水要给母亲洗脚。

    李桂芝受宠若惊,一时不知所措。张德厚冷眼旁观,心里明镜似的——他们肯定是听说中医院的事了。

    果然,寒暄过后,三儿子建设切入正题:爹,听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