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那股闷气,今儿个总算顺下去了。

    虽然屁股还是如坐针毡似的不自在,但心理上特别舒坦。

    照镜子时,脸蛋水润润的白里透红,整个人如沐春风。

    “这段时间,店里的生意怎么样?”陈俊生忽然关心一句。

    “挺好的,自从开办红歌会以来,社会反响很不错,吸引了大批客流,从年初八到现在,满打满算二十天,纯利润两万二。”乔书欣笑着回答。

    “啧啧。”

    陈俊生不禁咋舌,二十天的纯利润两万二,换算下来就是一天1100块,365天四舍五入的话,一年好几十万。

    赚麻了。

    可能有人会问,八零年代初,很多老百姓还是穷得连饭都吃不饱,谁舍得经常下馆子、逛茶楼,让你这茶楼老板赚那么多钱啊?

    别说,真别说,这年头天天下馆子、逛茶楼的人还挺多!

    这些人出门在外,花的不是他自己的钱。

    公款吃喝,单位报销。

    可能有人又要说了,公职人员有差旅费额定标准,你以为想报多少就报多少?胡扯!

    但是话说回来,谁最有资格公款吃喝?

    领导。

    标准是谁定的?

    领导。

    吃饭报销的条子打上去,最终由谁来审批?

    还是领导。

    这就是权力的迷人之处。

    当然了,西湖茶楼之所以那么赚钱,关键还是得益于两位老板娘有背景,有关系,有保护伞。

    她俩在家中长辈的庇护下,在陈俊生同志的指导下,把私营茶楼开得风生水起,把红歌会办得有声有色,连店里兼职的服务员都是浙大、杭大、农大勤工俭学的本科生,在商业匮乏的八零年代,这就是行业标杆!

    毫不夸张的说,西湖茶楼方方面面都能强压国营饭店一头,国营饭店的领导们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

    所以,西湖茶楼赚钱是应该的!

    换做别的“三无”个体工商户试试?试试就逝世。

    陈俊生没有躺着等欣姨给他送饭上楼,而是起身穿好衣服,下楼帮忙做事去了。

    “阿俊!”

    忙到太阳完全下山的时候,身后传来一个熟悉悦耳的声音,陈俊生转头看去,正是芸姨。

    晓芸同志本身是那种安安静静,温温吞吞的性子,很少生气,也不怎么爱笑,可是见到陈俊生时,脸上的笑容不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