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拉开厚重的窗帘。刺眼的阳光涌进来,我眯起眼睛。
该反击了。
我需要打乱他的节奏,让他从暗处走出来。
我联系了相熟的媒体记者,不是官方通报,而是私下透露了一些内部消息。
关于西郊连环杀人案,警方内部存在争议…有资深警员认为,所谓的‘理想型’线索,很可能是凶手故意放出的烟雾弹,目的是误导调查方向…
据悉,警方目前掌握了关键物证,可能与嫌疑人的职业背景有关,调查重点已转向特定专业领域…
消息放出去,真假掺半,语焉不详。
我赌他会看。
赌他那病态的自负和控制欲,无法容忍自己的作品被误读,被轻视。
同时,我让小林带队,重新勘查了三个案发现场。
这次,我让他们故意遗漏了一些东西,又故意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
比如,在林薇被杀的废弃厂房,留下几根不属于任何受害者或警员的,颜色鲜艳的纤维。
在陈珊遇害的公寓里,找到一枚带有模糊指纹的,完全不相干的纽扣。
我要让他迷惑,让他焦虑,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留下了破绽。
我要让他觉得,猎物开始反咬了,游戏正在失控。
效果立竿见影。
第三天晚上,我收到一条匿名短信,来自一个无法追踪的虚拟号码。
你以为你很聪明陆衍。那些小把戏,骗不了我。
短信很短,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嘲弄。
但他上钩了。
他开始回应,不再是单方面的宣告和挑衅。
我没有回复。
我需要给他更大的刺激。
我调出了那次采访我的报纸版面,让技术科处理了一下,重新发布到警方的内部论坛,权限设置得很低,几乎是公开状态。
标题被我改了:旧案回顾:被误读的‘理想型’——专访刑警队长陆衍。
内容没变,还是那些关于理想型的描述。
但标题的引导性极强,暗示着一切都是误会,是我被媒体曲解,或者当时只是随口敷衍。
我甚至在下面用小号匿名跟帖:陆队当年估计就是随便说说吧,哪个警察会把理想型挂嘴边,肯定是记者瞎写的。
这是诛心之术。
他在用我的过去羞辱我,我就彻底否定那段过去对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