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听了此番话也不作反驳,只是嗤嗤一笑:这老头不厚道!当年明知皇兄的身份不简单还是收了,收徒便罢了,居然还藏了一手不教给皇兄!皇兄当年痴爱山水画,潜心在楼山书院苦练画技,寒来暑往两载之余,竟没有学全楼莳的本事。这个煜临,作画水平远在皇兄之上,后起之秀青出于蓝,难怪皇兄巴巴得跑去打听。
此刻皇兄心里必是郁闷但面上仍不肯表露半分,他不便拆穿只能忍着笑,正了正色将话题绕开。
“臣弟是粗人,不懂这些高雅之物;以臣弟鄙见,以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堪配此画。”
恍惚之间千般回忆万般感慨涌上,最后汇成那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皇帝脸色慢慢浮出丝丝笑意,点头称好。
“老九你总说自己文采鄙薄,朕却不以为然,你这诗配的极妙啊。”
九王萧琦
说罢,皇帝从笔架上取了最小的狼毫毛笔,又左右蘸了蘸墨,慢条斯理的在画上写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此刻正是嘉和二年春天,国泰民安,人才辈出。
先太祖皇帝严峻法,斥文学,时不时有文人雅士被下了诏狱,有的还被砍了头,以至民间人心惶惶纷纷弃笔从戎。
剩下的一些诗词作品保守拘谨,画师创作揣测上意,画风单调,一味讨好。
文化艺术远不如两宋那样百家齐放,甚至更落后,百姓思想被束缚,欲望被压抑。
直到先帝仿前人设翰林书画院,才算有所建树。
嘉和帝从小被各种诗词歌赋、名人画作耳濡目染,还是王爷的时候便游历四方,处处拜访名师巨擎,后来如愿拜入吴门画派大家楼莳楼老先生的门下谦虚苦修,自然重文墨书画;登基称帝以后,以恢复两宋画院之兴盛为目标,集天下有名大家进宫,并授予文官官职。
楼莳在皇帝登基那年顺利入宫官封翰林大学士,平日里教习皇子公主作画,作风严谨,为人正直,自成一股清流深得皇帝敬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