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前一场才能参加后一场。

    以上是县试,之后是府试,这时候州学学衙就开始介入了,府城主持,学衙监督,考帖经、杂文、策论一样一场。

    最后是院试,这时候变成学衙主持并监督了,考《论语》、《大学》、《中庸》。

    大致就这个流程,看起来很难,实则也不简单。

    前朝的时候考生淘汰率不高,主要是那时候也乱,只要会读书写字,花点钱就能过。

    新朝就不同了,三年一考改成了一年一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

    以前的时候,是只要“过了”就是过了,一百人,一百人都过了,那么这一百个人都是秀才,都能继续科考。

    现在不同了,比率近乎一百取三十,只有前三十个才能继续参加科考,剩下那七十个,可以当秀才,但是不能参加科考,可以理解为优中选优。

    朝廷礼部改这件事的时候,几乎遭到了全天下读书人的反对,算是朝廷强制执行的。

    其实这也能有效打击各地世家为朝堂输送大量官员的状况,实际上科考的还是那些世家子,却又不是送来多少当官多少,算是优中选优吧。

    这也是为什么朝廷将三年改成一年的缘故,算是各退一步,世家退的比较大,朝廷,或者说是宫中退的比较小。

    除了童子试外,乡试和会试也改了,都提高了不少难度,赵勋也是赶上好时候了,但凡他早穿越几个月,就他那熊样的,乡试根本过不去。

    不过要说赶上好时候也不对,毕竟他还有个会试没参加呢。

    不管怎么说,赵勋习惯于当甩手掌柜,尽人事听天命吧,五十个孩子,除了虽然有多动症但又悟性极高的吴旻外,剩下四十九个孩子,陈远山、厉沧均以及孔家后人亲自教授,怎么也能过去五个了。

    赵勋倒是不闻不问了,桐城折冲府都尉郭飞虎三天两头跑来,开口就是能成不,能成不。

    能不能成,赵勋也说不好,厉沧均说应该能成,陈远山说成与不成都要成,孔文啥也没说。

    到了赵勋嘴里,那就是放心吧,不成的话他给孔文弄死。

    文化人的事,郭飞虎不懂,这几天陪着赵勋一起闲着的马岩也不懂,但马岩想懂点,他也想让袍泽的子弟们换个活法,说这事要是搞成了,将来让赵勋也在京中弄个书院,到时候给马岩袍泽的孩子们全送过去。

    陈玉娇隔三岔五的跑过来取经,取经之余也详细说了一下城中各方势力的反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