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及震慑其他尚在观望的流寇势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象征意义。

    当然,信任归信任,防范亦不可少。崇祯皇帝下旨:调张鼐为山海卫指挥同知,即刻赴任,驻防抚宁城。并明令其解散原有部众,只准携带五十名亲兵家丁赴任。

    这番安排,与之前处置另一名大顺降将蔺养成如出一辙。都是将其安排至一个看似重要、实则权力有限、且易于朝廷掌控的战略区域。抚宁城虽也算是山海关防线的一部分,但对于张鼐这等级别的降将而言,这个指挥同知的职位,实则已是“可有可无”的闲职。朝廷既可借此彰显“招降纳叛”的宽宏,日后若张鼐真心效力,亦可量才录用;若其有任何不轨之心,也可随时将其拿下处置,不费吹灰之力。

    ----------

    崇祯十八年,正月初三。

    在经过了一番“甄别”、“审查”之后,原驻守辽州的数千名大顺军降卒,在固关大营之外,正式向明军缴械投降。所有兵器、甲胄、旗帜尽数上缴。其中一部分愿解甲归田的陕西、河南籍士兵,在领取了少量安家费和路费之后,被分批遣散,发还原籍;另一部分尚有战力、或是不愿归农的青壮,则被暂时编入一些缺额严重的边地卫所,或调往正在营建的西北大营充当辅兵,听候差遣。

    至于跟随张鼐多年的那些心腹部将和老营兵士,除了那五十名被特许随行的家丁之外,其余人等,也都被陈奇瑜用各种名义,巧妙地安插到了各路官军之中,打散建制,再也难以聚集成军。至此,张鼐这支曾经也算骁勇善战的流寇部队,便被朝廷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彻底瓦解了其原有的势力。

    ----------

    正月初七,张鼐带着他那五十名神情复杂的亲兵家丁,乘坐着一艘不起眼的内河漕船,抵达了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抚宁城。

    山海卫指挥使许彪,早已接到兵部行文,亲自在码头之上,“热情”地迎接了这位新到任的“同僚”。

    许彪对张鼐这位“声名赫赫”的降将,自然是早有耳闻。他虽然不敢公然违抗朝廷的任命,将其拒之门外,但也绝不相信此人会真心归附。在他的地盘上,安插了这么一位曾经的“闯王”麾下大将,无异于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当晚,许彪在抚宁城内的卫指挥使衙门,设下盛宴,为张鼐“接风洗尘”。席间,他频频向张鼐及其随从敬酒,言辞之间,极尽恭维和拉拢之意。张鼐初来乍到,不明底细,又见对方如此“热情”,也不好推辞,只能一杯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