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起了夜校。白天教孩子,晚上教大人识字算数。煤油不够用,他就去供销社帮忙卸货,换些灯油。有个叫李铁牛的汉子,三十多岁了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在夜校学了三个月后,第一次给在外当兵的儿子写了封信。收到回信那天,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蹲在田埂上哭得像孩子。

    刘老师,你比菩萨还灵!铁牛的媳妇送来一篮子鸡蛋。刘贵友只收了一个,剩下的让她带回去给老人补身体。这样的故事在村里越来越多,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1965年,刘贵友被评为县里的模范教师。领奖台上,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胸前别着那枚军功章。县长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想了想说:能给学校安上玻璃窗吗冬天孩子们写字手都冻裂了。第二天,公社就派人来量窗户尺寸。当明亮的玻璃取代了泛黄的报纸,整个教室都亮堂起来,孩子们兴奋地用手摸着光滑的玻璃,哈气在上面画笑脸。

    5

    桃李春风

    1978年的春风格外温暖。恢复高考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大江南北。已经调到县中学任教的刘贵友,家里突然热闹起来。当年村小的学生,如今都成了拖儿带女的大人,他们带着孩子来找刘老师补课。

    老师,俺家小子想考大学,您给看看这道题...当年的小芳,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大儿子正趴在刘贵友家的饭桌上做物理题。刘家的煤油灯常常亮到深夜,院子里坐满了自习的学生。妻子王秀兰每天要烧好几壶开水,给来求教的人泡茶。

    1980年,刘贵友被调到地区师范学院工作。离开县中学那天,全校师生列队相送。当年的学生们如今散布在各行各业:公社书记、供销社会计、农机站技术员...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送行。站台上黑压压一片人,火车开动时,不知谁带头唱起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声淹没在汽笛声中。

    在师院,刘贵友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他把部队和中小学的经验结合起来,创立了师生连心制度,要求每个教职工联系五名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贫困学生冬天没棉衣,他就发动教职工捐旧衣服;有学生想家闹情绪,他就组织周末包饺子活动。

    刘主任比亲爹还操心。学生们私下这样说。确实,他记得每个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甚至知道谁爱吃辣谁口味淡。食堂打饭的师傅都认识他,因为他总把好菜让给学生,自己啃馒头就咸菜。

    1985年教师节,学院为从教三十年的刘贵友举办了庆祝会。当年的学生们从四面八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