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半山腰时他回头望去,母亲瘦小的身影还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站着,风吹起她花白的头发。

    榆次一中的生活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明亮的教室,整齐的课桌椅,还有图书馆里成排的书籍,都让刘贵友如饥似渴。但最让他震撼的是食堂——每顿饭居然真的有白面馍馍!第一次捧着热腾腾的馍馍时,他的手抖得几乎拿不住。咬下第一口,麦香的甜味在口腔里弥漫,他背过身去悄悄抹眼泪。

    为了省钱,他每天只吃一顿正餐,其余两顿就着开水啃从家里带的杂粮饼。晚上寝室熄灯后,他就蹲在走廊借着月光看书。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刘半夜,但他不在乎。期末考试,他的数学拿了全年级第一,校长亲自给他发了奖状和五块钱奖金。

    寒假回家,他用奖金给弟妹们每人买了双新棉鞋,给母亲扯了块蓝布做衣裳。年夜饭桌上破天荒有了半斤猪肉,弟妹们吃得满嘴油光。母亲摸着他的奖状,眼泪滴在那张薄薄的纸上:你爹要是能看到...

    3

    麦穗与钢枪

    1950年,朝鲜战争的炮声传到了安静的校园。学校里贴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征兵处的干部来学校做动员报告。那天晚上,刘贵友在日记本上写下:我要用知识报效祖国。

    data-faype=pay_tag>

    体检那天,负责登记的军官看到他的学历很惊讶:初中毕业难得啊!就这样,刘贵友穿上了军装。临行前,母亲连夜给他纳了双千层底布鞋,鞋垫里缝了个小布袋,装着一把家乡的麦粒和一张写着平安的字条。

    新兵训练在河北的一个军营进行。寒冬腊月,呵气成霜。刘贵友因为文化程度高,被选为连队文化教员,负责帮战友们扫盲。训练间隙,他就在雪地上用树枝教大家认字。有个山东来的大个子王铁柱,手榴弹能扔六十米远,却总把保卫祖国写成保卫祖田,成了全连的笑料。

    刘教员,俺这粗手拿锄头还行,拿笔比扛炮弹还累!王铁柱挠着头说。刘贵友就手把手教他:你看,国字就像一块田,四面都有墙保护着...三个月后,全连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能写家信了,团政委来视察时直夸三连的小秀才们。

    1952年,部队选拔优秀士兵去军校深造。刘贵友因为教学有功,被推荐到石家庄陆军学院学习通讯技术。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电台、电话交换机这些高科技。教材全是俄文翻译过来的,很多专业术语看不懂,他就天天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常常学习到凌晨。

    刘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