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越大,元愉独自站在窗前,任由冰凉的雨丝打在脸上。他需要冷静思考。历史上元愉确实造反了,但那是在被逼到绝路的情况下。现在他有机会改变这一轨迹,但必须步步为营。

    次日午时,雨停了,但天空依然阴沉。冀州城门大开,元愉率领州府官员列队迎接钦差。当钦差队伍出现在官道上时,元愉眯起了眼睛——为首的竟是大理寺少卿崔孝芬,高肇的心腹之一。

    京兆王接旨!崔孝芬高坐马上,并不下鞍,明显是要给元愉一个下马威。

    元愉不动声色,领着众官跪地接旨。圣旨措辞严厉,命令元愉立即交出兵权,回洛阳接受审查。

    臣领旨。元愉恭敬地接过圣旨,起身时脸上已换上笑容,崔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府中已备下酒席,为大人接风洗尘。

    崔孝芬冷哼一声:不必了。下官奉旨查案,还请王爷配合。现在就要查验冀州军械库。

    元愉心中警铃大作。对方如此急切,必有蹊跷。但他面上不显,从容道:理当如此。元烈,带崔大人去军械库。

    查验过程中,崔孝芬异常仔细,几乎翻遍了每一个角落。当检查到一批新式马鞍时,他眼中闪过一丝得色:王爷,这些马鞍形制特殊,非朝廷制式,作何解释

    此为剿匪所需。元愉早有准备,冀州多山,普通马鞍不利于山地作战,故命工匠略作改良。崔大人若不信,可查阅剿匪战报,我军伤亡大减,正得益于此。

    崔孝芬不置可否,继续搜查。突然,他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暗格,从中取出一封书信。

    王爷,这是何物崔孝芬抖开信纸,大声念道,时机已到,可举大事...这分明是谋反的证据!

    元愉心头一震。这绝对是栽赃!他上前一步:崔大人可否让本王一观

    信纸上的字迹确实模仿得很像他的笔迹,但内容拙劣可笑,连具体时间地点都没有。元愉前世在公安系统工作多年,对笔迹鉴定颇有研究。他仔细查看后,发现了几个关键破绽。

    崔大人,此信绝非本王所写。元愉镇定自若,首先,本王写时字最后一笔向来上挑,而此信是平收;其次,本王从不用举大事这种含糊其辞的说法;最重要的是...他指向信纸一角,这墨迹看似陈旧,但边缘有晕染痕迹,明显是用茶水浸泡做旧。

    崔孝芬脸色微变,显然没料到元愉如此专业。但他很快恢复镇定:王爷精通此道,更令人起疑。下官必须将此事如实禀报皇上。

    当晚,刺史府气氛凝重。元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