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他心跳加速。也许是她眼中那种对书籍的热爱,与他产生了共鸣。

    回家的路上,程远的脚步轻快了许多。三个月三万,这意味着他暂时不必为生计发愁了。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条新路——一条能将他的文学素养、编辑经验和书法基础结合起来的路。

    或许,失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

    7

    挑战

    程远第一次见到那套明代刻本《文选》时,呼吸几乎停滞。林教授从特制的樟木书箱中取出这部古籍,动作轻柔如同对待新生儿。书页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边角处有历代收藏者的批注,墨色深浅不一,记录着时光的流逝。

    这是万历年间刻本,存世不多。林教授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册,你要抄写的不仅是正文,还包括所有批注和印章。

    程远凑近观察,发现那些批注字迹极小,有些甚至藏在字里行间。这些都要抄他忍不住问。

    当然。林教授推了推眼镜,批注往往比正文更有价值。你看这里——他指向一页边角的几行小字,这是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亲笔,记录了他得到此书的过程。

    程远咽了口唾沫。三万块的报酬果然不是好拿的。光是辨认这些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批注,就是一项浩大工程。

    我给你准备了参考书。林教授指向书房一角堆放的几本书籍,《中国古籍版本学》、《藏书家印鉴考》,还有《历代书法字典》。先研读这些,再动笔。

    接下来的三天,程远把自己关在家里,啃读那些专业书籍。他发现古籍的世界远比想象复杂——不同朝代的避讳字、纸张特点、刻工风格......每本书都像一扇新打开的门,后面是无穷无尽的知识迷宫。

    第四天清晨,程远终于铺开宣纸,蘸墨写下第一个字。笔尖触纸的瞬间,他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庄重感。这不是普通的抄写,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他要将四百年前工匠刻下的文字,通过自己的手传递给未来。

    然而,实际操作远比理论困难。程远很快发现,明代刻本的字形与现代印刷体差异很大,许多字他根本不认识,必须不断查阅工具书。一天下来,他只完成了半页,还错误百出。

    晚上,程远揉着酸痛的手腕,盯着自己歪歪扭扭的字迹发呆。手机突然震动,是母亲发来的微信:儿子,最近工作怎么样

    程远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不知如何回复。失业的事他一直瞒着父母,怕他们担心。现在虽然有了抄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