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办得极为隆重,皇帝和公主都亲自出席了婚宴。满朝文武虽仍有非议,但见皇帝如此看重,也纷纷上前道贺。
洞房花烛夜,红烛高照。沈砚轻轻掀起阿月的盖头,看着她娇羞的脸庞,忍不住握住了她的手。
阿月,委屈你了。沈砚眼中满是疼惜,让你等了这么久,还让你担惊受怕。
阿月摇摇头,眼中含着泪,却笑着说:不委屈。能嫁给你,阿月什么都不怕。
她想起那些在秦淮河畔辛苦攒钱的日子,想起那些等待书信的夜晚,想起得知他拒婚时的震惊与感动……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幸福。
沈郎,阿月轻声说,以后,我就不唱戏了。我给你洗手作羹汤,陪你读书写字,好不好
沈砚紧紧抱住她,声音哽咽:好,都听你的。以后,换我来照顾你,绝不让你再吃一点苦。
红烛燃尽,晨光微露。沈砚在书房的砚台旁,铺好宣纸,研起了墨。阿月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粥走进来,轻轻放在他手边。
先吃饭吧,看你眼睛都红了。
沈砚放下墨锭,握住她的手,放在唇边轻轻一吻:在写我们的故事。
阿月凑近一看,宣纸上刚写了开头:江南有女,名唤阿月,善歌舞,性慧黠……
她脸颊微红,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却忍不住笑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两人身上,温暖而宁静。
从此,京城少了一位可能的驸马爷,却多了一对人人称羡的夫妻。沈砚在翰林院任职,潜心修史,阿月则卸下了戏服,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闲暇时,沈砚会教阿月读书写字,阿月则会轻声哼起当年在秦淮河畔唱过的小调。
有时,昭阳公主会带着赏赐来府中探望,与阿月相谈甚欢,早已没了当初的隔阂。皇帝也时常召沈砚入宫,见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更是赞赏有加。
江南的烟雨,成了他们爱情的注脚;京城的阳光,照亮了他们相守的岁月。戏台上的悲欢离合仍在继续,而属于沈砚和阿月的故事,却以最圆满的方式,写下了生同衾,死同穴的誓言。
砚台里的墨香,混合着窗外的花香,在岁月里静静流淌。阿月靠在沈砚肩上,看着他伏案疾书的模样,忽然觉得,当年在秦淮河畔那个雨夜的相遇,仿佛就是为了此刻的相守。
这人间烟火,岁月情长,终究是不负了那一折戏里的浮生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