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章
行。

    同时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建言献策。

    按照他们的说法,需要三条沟渠,还有一条新的河道。

    工程不小。

    这确实耗费钱财。

    而且肯定数额不小!

    但按照几位大人说的,河道直连太湖,再连接密布的支流,最后都会进入东海之中。

    哪怕暴雨导致水量暴涨,一部分也能透过这新挖掘的沟渠和河道,来进入钱塘江内分散河道的压力,最后一样奔流到海不复回。

    最后的目的地,都是同一个地方:

    ——东海!

    “这样的工程需要花多少年的时间?”

    王阳明终于问出了关键。

    几位工部的大人,彼此对视一眼,接着商量了一下。

    最后他们给出了一个答案:

    ——至少十年!

    “大人,非十年之功,这样的水利工程无法完成,而且这还是因为我大明如今财力雄厚,朝廷的监国殿下又大力支持……,要人要钱,朝廷都拿得出来,所以十年定能完工。”

    “那可以用多久?”

    王阳明又问。

    “启禀大人,用最好的料子,可以用至少百年!而且因为有了水泥,后续只要定期修缮巡查,做到查漏补缺,下官可以保证,还可以用得更远!”

    “巡抚大人,水利工程不是建房子,历朝历代都有不错的法子,但缺的是……,”

    ”——支持!坚定不移的支持!”

    这位工部的大人,没有说谎话。

    更是交了一个底!

    若要治水,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那苦的不只是朝廷,更是当地的百姓。

    而且随意治水,导致的后果比天灾还恐怖。

    说是遗祸千年,那都是小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那就是北宋的三易黄河。

    赵宋的操作,导致了后世的历朝历代,都在给他擦屁股。

    元,明……一直到后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