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上见到的大明星——

    微博:化作满河星

    精品文壆:RōùSんùЩù(肉書屋)。Χγz/699547

    陶苍林改名姓应,奥赛成绩下来后,他顺利保送理想大学,进入被誉为天才培养皿的理科实验班。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大一结束,要从大类招生正式分到具体细分专业时,应苍林选择了法学院。

    这史无前例,毕竟理科实验班的同学要么进入基础学科专注理论,在本科后出国深造phd,要么选择理工应用学科,毕业后前途也不可限量。

    B大的法学院虽然也是全国前列,但在未来收入和职业发展上,都是完全不同的方向,何况这样的专业跨越,无论对知识储备还是个人努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但实验班转专业,是按此前的成绩排名,排在前面的先选,后面的只能被调剂,应苍林在理科实验班里成绩排名第一,不存在任何违背志愿被调剂的可能。

    更何况,他在保持本专业第一的前提下,还选修了法学院大一所有必修课程,修足了应有的学分。

    十六岁上B大,双院专业第一,这样的成绩,即便在B大也足够亮眼和惊艳。

    院里为此头疼不已,一波波老师轮流找他做思想工作,不想放弃这么一个可能成为科学家的绝好苗子,可应苍林始终没有松过口。

    最后,两个院史无前例地联合开了一场面试,来决定他的去留。

    “应同学,你知道如果你选择转院,那你从高中开始的积累几乎全部被放弃了,你明白这对你整个职业规划和未来人生发展,意味着什么吗?”

    负责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在面试中极其严肃地问他。

    “我明白。”他同样回答得认真。

    “你才十六岁,顶多今年算十七岁,这样的决定,你和你的父母充分沟通了吗,他们认可吗?”院长换了方式。

    “虽然我还没有成年,但我已经具有相当的民事行为能力,这个决定是在我的权利范围内的。至于我的父母,在假期的时候我就和他们深谈过了,也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他沉稳得不像个十六岁的少年,一字一句、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思想。

    旁边法学院的洪老师听到这话,眼睛里露出些兴味,头一次开口问道:“我想问下,你为什么会想转到法学院,要知道,法学院出来的,可当不了院士,也赚不了什么大钱。”

    旁边法学院其他老师汗都要下来了。

    应苍林却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