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语速:
2x
3x
4x
5x
上一页    存书签 下一页
姻,有二百户。以其流寓,号马留,饮食与华同。山川移铜柱入海,以此民为识耳。(出《酉阳杂俎》)

    后汉光武时的伏波将军马援的部队,有十几股余部没有返回内地,留住在寿洽县。他们内部互相联姻,繁衍到二百家。因他们寄居他乡,所以号称“马留”。他们的饮食跟中国人相同。山河改道,马援当年立的铜柱已没入海中,只有这里的马留人才能找到它的位置。

    武宁蛮

    峡(“峡”字据《酉阳杂俎》卷四补)中俗,夷风不改。武宁蛮好著芒心接离,名曰亭绥。以稻记年月葬时(“稻记年”三字及“葬时”二字原空缺,据黄本补)。以笄向天,谓之刺北斗。相传磐瓠初死,置于树上(“树上”二字原空缺,据黄本补),以笄刺之,其后化(“其后化”三字原空缺,据黄本补)为象。临邑县有雁翅以御者(按《酉阳杂俎》卷四“临邑县有雁翅以御者”九字系另条,疑抄纂时误写入)。(出《酉阳杂俎》)

    三峡一带的人仍没有改掉夷人的风气。武宁的蛮子好戴着中间起尖的帽子,把它叫作“亭绥”。用稻子的生长、收割时间来记载年月和死人埋葬的时间。他们把束发的簪子指向天空,把这称作“刺北斗”。相传磐瓠刚死时,放在树上,用束发簪子刺它,那以后就变成了象征。悬渡国

    乌耗西有悬渡国,山溪不通,引绳而渡,朽索相引二千里。土人佃于石间,垒石为室,接手而饮,所谓猿饮也。(出《酉阳杂俎》)

    乌耗西面有个悬渡国。山溪隔断了道路,便扯了绳子渡河,绳子连起来有二千里。当地人在石头之间种地,用石头垒成房子,喝水用手捧着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猿饮”吧。

    飞头獠

    邺鄯之东,龙城之西南,地广千里,皆为盐田。行人所经,牛马皆布毡卧焉。岭南溪洞中,往往有飞头者,故有飞头獠子之号。头飞一日前,颈有痕,匝项如红缕,妻子遂看守之。其人及夜,状如病,头忽离身而去。乃于岸泥,寻蟹蚓之类食之,将晓飞还,如梦觉,其腹实矣。梵僧菩萨胜又言,阇婆国中有飞头者,其人无目瞳子。聚落时。有一人据于民志怪。南方落民,其头能飞,其欲所祠,名曰虫落,因号落民。昔朱桓有一婢,其头夜飞。《王子年拾遗》言,汉武时,因墀国有南方有解形之民,能先使头飞南海,左手飞东海,右手飞西海,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出《酉阳杂俎》)

    又南方有落头民,其头能飞,以耳为翼,将晓,还复著体。吴时往往得此人也。(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