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在地下相交一起,树枝在地上相连,还有像鸳鸯一样的鸟,经常牺息在树上,从早到晚悲切的鸣叫。南方人说这对鸟就是韩朋夫妻的灵魂,所以用韩朋的名字给这鸟命名。
带箭
带箭鸟,鸣如野鹊,翅羽黄绿间错,尾生两枝,长二尺余,直而不枭,唯尾稍有毛,宛如箭羽,因目之为带箭鸟。(出《岭表录异》)
带箭鸟,叫声像野鹊雀一样,翅膀上的羽毛黄、绿交错。尾巴上长出两根长枝,二尺多长,挺直而有弹性,只有尾梢才长毛,很像箭羽,因此,人们称它为带箭鸟。
细鸟
汉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玉笼盛数百头,大如蝇。其状如鹦鹉,闻声数里,如黄鹄之音。国人常以此鸟候时,亦名曰候虫。上得之,放于宫内,旬日之间,不知所止,惜甚,求不复得。明年,此鸟复来集于帷幄之上,或入衣袖,因更名曰蝉鸟。宫人婕妤等皆悦之,但有此鸟集于衣上者,辄蒙爱幸。武帝末,稍稍自死,人尤爱其皮,服其皮者,多为男子媚也。(出《洞冥记》)
汉武帝元封五年,勒毕国进贡一种细鸟,用一尺见方的玉石笼子装了几百只。大小如蝇子,形状像鹦鹉,叫声传出数里远,像黄鹄的叫声一样。勒毕国的人常用此鸟判断时间,也把它叫做候虫。皇上得到后放在宫内,十天之间,不知飞到哪里,皇上很惋惜,再想要就得不到了。第二年,这些鸟又回到宫中聚集在帷幔上,有的钻入宫中人的衣袖里,因而又给它起名叫蝉鸟。宫中的女官都喜欢这种鸟,只要这种鸟落到谁的衣服上,谁就会受到皇帝的宠爱。汉武帝末年,它们自己默默地死掉了。人们尤其喜欢它的皮,凡是身上装饰着这种鸟皮的女人,多数会受到男人的喜爱。
王母使者
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帝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出《酉阳杂俎》)
齐郡函山有一种鸟,青爪,红嘴,白翅,紫脑门,名字叫王母使者。从前,汉武帝曾登此山,得到一只玉匣,五寸长,武帝下山时,玉匣忽然变成一只白鸟飞走了。人们传说山上有王母娘娘的一只药匣,让鸟常年守着它。
鸳鸯
汉时,鄢县南门两扇,忽一声称“鸳”,一声称“鸯”,晨夕开闭,声闻京师。汉末恶之,令毁其门,两扇化为鸳鸯,相随飞去,后遂改鄢为晏城县。(出《朝野佥载》)
汉代的时候,鄢县城南的两
带箭
带箭鸟,鸣如野鹊,翅羽黄绿间错,尾生两枝,长二尺余,直而不枭,唯尾稍有毛,宛如箭羽,因目之为带箭鸟。(出《岭表录异》)
带箭鸟,叫声像野鹊雀一样,翅膀上的羽毛黄、绿交错。尾巴上长出两根长枝,二尺多长,挺直而有弹性,只有尾梢才长毛,很像箭羽,因此,人们称它为带箭鸟。
细鸟
汉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玉笼盛数百头,大如蝇。其状如鹦鹉,闻声数里,如黄鹄之音。国人常以此鸟候时,亦名曰候虫。上得之,放于宫内,旬日之间,不知所止,惜甚,求不复得。明年,此鸟复来集于帷幄之上,或入衣袖,因更名曰蝉鸟。宫人婕妤等皆悦之,但有此鸟集于衣上者,辄蒙爱幸。武帝末,稍稍自死,人尤爱其皮,服其皮者,多为男子媚也。(出《洞冥记》)
汉武帝元封五年,勒毕国进贡一种细鸟,用一尺见方的玉石笼子装了几百只。大小如蝇子,形状像鹦鹉,叫声传出数里远,像黄鹄的叫声一样。勒毕国的人常用此鸟判断时间,也把它叫做候虫。皇上得到后放在宫内,十天之间,不知飞到哪里,皇上很惋惜,再想要就得不到了。第二年,这些鸟又回到宫中聚集在帷幔上,有的钻入宫中人的衣袖里,因而又给它起名叫蝉鸟。宫中的女官都喜欢这种鸟,只要这种鸟落到谁的衣服上,谁就会受到皇帝的宠爱。汉武帝末年,它们自己默默地死掉了。人们尤其喜欢它的皮,凡是身上装饰着这种鸟皮的女人,多数会受到男人的喜爱。
王母使者
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帝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出《酉阳杂俎》)
齐郡函山有一种鸟,青爪,红嘴,白翅,紫脑门,名字叫王母使者。从前,汉武帝曾登此山,得到一只玉匣,五寸长,武帝下山时,玉匣忽然变成一只白鸟飞走了。人们传说山上有王母娘娘的一只药匣,让鸟常年守着它。
鸳鸯
汉时,鄢县南门两扇,忽一声称“鸳”,一声称“鸯”,晨夕开闭,声闻京师。汉末恶之,令毁其门,两扇化为鸳鸯,相随飞去,后遂改鄢为晏城县。(出《朝野佥载》)
汉代的时候,鄢县城南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