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微,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他虽无名利之心,然长存救世之念。现实不允,这矛盾遂成了他终身隐痛,精神上的症结。每一位萧索的隐士都曾经历壮心不已的年代,不然,也无所谓失意。
陶公也曾生猛年少,仗剑远游。自负才华激扬不输于古往今来的圣贤,只待时机一至,必能乘帆而起,辅明主,济苍生,成就一番功业。孰料,事与愿违。乱世难遂良人愿,处处枭雄起烽烟,又有几人真心留他实现济世理想,救万民于水火。
回望来时路,往来无相知。浩大无垠的寂寞袭击了他,无助,无力。
他虽未被惊涛骇浪击溃,却不免要转身寻一处净土去检点自己。自己认为是对的,应该坚持的信念,就不应舍弃。哪怕世所不容,亦要找一处地方安放,留存。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警心的诗文。
在不远的后来,他如宝藏被人挖掘,先是昭明太子萧统的推崇,逐渐有人理解、追颂。后来的后来,他升腾化成读书人的精神教父。人们忆念他,玩味他的生活,他的言语,属于他的每一点细节,他躬耕自足的精神状态。
他的诗文、他的理想,都成了众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一切,一切,又如何少得了他笔下的桃花源。
看见了他的闲适就更须领会他的悲愁。他的悲愁长伴南山,隐于南山月明,潜于菊香深处。必须要明白,桃花源是美好的。美好依然是逃避,避居理想中的世界,生生切断与现实的距离。
我和一个朋友谈起陶渊明。她语出惊人:“他笔下桃花都静美,看来他性生活一般啊!”莫以为她是信口胡言。我惊怔之后细思,又重读,发现她说的不无道理。陶公笔下花是落英缤纷,人是和睦相处,整个世界是一团和气。而性是一种征伐,长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人,确实不可能有强烈的性欲。
这当然是题外话了,我们接着说桃源。那渔人入得桃源来,见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情此景如斯熟络,宛然是生命中有过的最隐秘的渴望。
就渔人在其间短住几日所见,村人自给自足,乐善好施,不分彼此,与外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微,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他虽无名利之心,然长存救世之念。现实不允,这矛盾遂成了他终身隐痛,精神上的症结。每一位萧索的隐士都曾经历壮心不已的年代,不然,也无所谓失意。
陶公也曾生猛年少,仗剑远游。自负才华激扬不输于古往今来的圣贤,只待时机一至,必能乘帆而起,辅明主,济苍生,成就一番功业。孰料,事与愿违。乱世难遂良人愿,处处枭雄起烽烟,又有几人真心留他实现济世理想,救万民于水火。
回望来时路,往来无相知。浩大无垠的寂寞袭击了他,无助,无力。
他虽未被惊涛骇浪击溃,却不免要转身寻一处净土去检点自己。自己认为是对的,应该坚持的信念,就不应舍弃。哪怕世所不容,亦要找一处地方安放,留存。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警心的诗文。
在不远的后来,他如宝藏被人挖掘,先是昭明太子萧统的推崇,逐渐有人理解、追颂。后来的后来,他升腾化成读书人的精神教父。人们忆念他,玩味他的生活,他的言语,属于他的每一点细节,他躬耕自足的精神状态。
他的诗文、他的理想,都成了众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一切,一切,又如何少得了他笔下的桃花源。
看见了他的闲适就更须领会他的悲愁。他的悲愁长伴南山,隐于南山月明,潜于菊香深处。必须要明白,桃花源是美好的。美好依然是逃避,避居理想中的世界,生生切断与现实的距离。
我和一个朋友谈起陶渊明。她语出惊人:“他笔下桃花都静美,看来他性生活一般啊!”莫以为她是信口胡言。我惊怔之后细思,又重读,发现她说的不无道理。陶公笔下花是落英缤纷,人是和睦相处,整个世界是一团和气。而性是一种征伐,长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人,确实不可能有强烈的性欲。
这当然是题外话了,我们接着说桃源。那渔人入得桃源来,见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情此景如斯熟络,宛然是生命中有过的最隐秘的渴望。
就渔人在其间短住几日所见,村人自给自足,乐善好施,不分彼此,与外